中國民間藝術的現狀及發展延續

中國民間藝術的現狀及發展延續
苗族蠟染線條細膩,製作工序複雜。
中國民間藝術的現狀及發展延續 第2張
譚秀仙的馬尾繡作品。
中國民間藝術的現狀及發展延續 第3張

精緻的馬山壯繡。


中國民間藝術的現狀
中國地大物博、人傑地靈,曾經培育了許許多多心靈手巧的民間藝人,他們用聰明才智向人們展示了很多種曾經輝煌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諸如剪紙、刺繡、泥塑、 麪塑、烙畫、年畫、版畫、皮影戲、崑曲等等,給人們帶來了視覺上的美的享受,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與啟迪。這些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形式歷經風雨的洗禮已 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外國人往往將這些傳統文化形式視為古老中國文明的特徵之一,他們認識中國也往往是從此起步的。然而我們生活於其間 的很多國人們卻在不自覺中逐漸淡忘了我們曾經擁有的生活和曾經擁有的文化,只有很少一部分“有識之士”在為此奔走呼喊拯救這些瀕臨滅絕的藝術瑰寶。在我孩 提時代,農閒時節常能看到各色民間藝人走街串巷獻上他們的“雜耍”或“絕技”,或捧上一大碗茶擠在十分簡陋的小鎮戲樓裏看戲或聽書,或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耍 耍龍燈或舞舞獅子,更常見的是到平常人家祝壽、上樑時“欣賞”各色令人叫絕的麪塑“作品”。如今這一切已成過往雲煙,縱然你很想看也是看不到了,好在偶爾 還能從電視上看到一些,但已決然不是當初所感受的了!
傳承危機未能真正解決,後繼乏人
目前由於許多非遺類民間藝術從業人員生存境遇不佳,而且傳統手工技藝費時費力且需要一定的悟性,帶 來了傳統民間藝術行業吸引力弱的共性表現,活態傳承和產業發展後繼乏人局面嚴重。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年齡都很高,大部分傳承人年齡在60—70 歲之間,有相當一部分在80—90歲,少部分在90以上和40—50歲之間。一方面傳統民間藝術行業對於年輕人來説吸引力小;另一方面傳承人年紀較大,而 且招收學徒傳承技藝的積極性未能很好激勵發揮。

中國民間藝術急需轉型與保護


目前由於中國社會正處在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轉型期,民間藝術也面臨着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 這主要體現在藝術功能的改變上:由原來的作為養家餬口的手藝或補充家用的副業逐步成為專業愛好者的一種技能,設計製作上更加專業化,作品風格也呈現出更強 的裝飾性而非實用性;更強調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或作為裝飾元素進入現代人的生活中。如採用民間傳統圖案、造型設計的現代實用品、居室飾品,更加商業化,以市 場需求為主。同時民間藝術和中國傳統藝術元素也成為當代一些專業藝術家、設計師創作和設計的靈感來源,隨着他們的設計進入到現代生活中來,如服裝、居室飾 品,用傳統民間土陶設計的酒瓶、碗、碟、茶杯等都是如此。

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和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年輕人中很少有人願意學習傳統技藝和費時費力的手工藝術,傳統民間藝術面臨後繼乏人乃至人絕藝亡的境地。可喜的 是近年來政府已經開始高度重視包括民間藝術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大多數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都已經被列入國家或地方政府的保護名錄中,受到了關注和 保護。


當粗獷豪放的秦腔“亂彈”吼起來,當剛勁榆林霸王鞭揮起來,當 熱情喜慶的陝北秧歌劇扭起來,當風趣悠長的陝南花鼓唱起來,當細緻傳神的關中剪紙貼起來,當惟妙惟肖的户縣農民畫展出來,此時,震驚的不僅僅是這片土地上 土生土長的陝西人,這份胸腔中流動的奔湧血液,最終撼動了整個世界!

但響徹世界的餘音過後,似乎有一份地下的根不再繁衍抽芽,那份在利益成為偶像的時代,外來思潮的傾瀉、國人對本土文化的質疑淡忘、民族心理的自卑自殘甚至民族精神的徹底失落,都在加速剝離中國民族文化的內核,充滿個性的中國文化正在遭遇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流失,恐怕到了只剩下方塊文字的最後屏障時,我們的文化被連根拔起就不是危言,何談先進與否?

其中一例,陝西鳳翔彩繪泥塑是有着數千年曆史的傳統民間手工藝美術品,是民間藝人手工製作,以創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經精拋、彩繪、勾線、裝色、 上光等數十道工序精製而成。其形態逼真、粗獷誇張、精煉概括、色彩大紅大綠或素描。其種類主要是座虎、掛虎、五毒、卧牛、十二屬相、豆豆鼓、金瓜、吉虎、 鹿羔、鸚鵡等玩具類,八仙、三國、西遊記等神話民俗類。但回望琳琅滿目的精品店,竟是包裝精美卻無任何文化價值的動畫卡通圖案,卻被無數少男少女追捧喜 愛,反而做工精緻的傳統文化飾品店一直冷冷清清。

再如剪紙藝術,它是一種在紙上剪出來的畫,人們將剪好的圖案貼在門楣、窗子、桌子---等,以表達自己的喜樂、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們又稱之為“剪畫” 或“窗花”。剪紙最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多取材自喜慶節令、五穀豐收、民間戲曲故事、兒童、動物等,既饒富情趣又裝飾美觀,有着深厚的羣眾基礎,故深受大 家喜愛。民間藝人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將千古遺風代代相傳,使剪紙藝術成為一種貼近生活,根植於大眾的民間藝術。但今天只有在唐人街或某旅遊景點,才能找到 這些剪紙藝術品,取而代之於市場的是抽象畫、漫畫甚至明星海報,那一份融古文化之精髓與歷代勞動藝人智慧之結晶又被人置於哪個角落?

這些都不是危言聳聽,在街上、學校旁、商場中,越來越時尚流行的盡是韓貨、日貨或是所謂的非主流商品。那些內涵豐富,寓意深刻,民間藝術之瑰寶都被遺忘於 歲月塵封的灰燼中了,當多少民間藝術家隨時間逝世,當民間藝術品不再被市場所需,我們陝西乃至全中國的民間藝術該何去何從?

但願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永遠的根---


民間藝術的延續


民間藝術伴隨着人類的生活已經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傳統民間藝術雖然因社會發展、文明轉型等種種原因,出現了後繼乏人的瀕危局面,但它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 活力,在當代繼續傳承和發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基本、最樸實的文化因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血脈,早已隨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 維方式融匯進了我們的身心之中,它是中華民族固有的、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離開它,就不能稱其為中華民族了。

民間藝術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和標誌永遠地儲存在每一箇中國人的身上和心裏。如同華夏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一樣,中國人的性格和基因中已經脱離不開祖先留給 我們的生命印記。基於此,民間藝術作為表現民族身份的標識,就有了生活的土壤和傳承下去的薪火。近年來,在政府高度重視下,一批老藝人和傳統手藝得到了保 護和繼承,這正是民間藝術延續的證明。隨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即將出台,以及全國各級保護名錄的建立,民間藝 術將得到進一步的搶救和保護,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將從現在開始,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9.05.17 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