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的分類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的分類

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可以有多種角度的分類方法,按照材質來分類,有紙、布、竹、木、石、皮革、金屬、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等不同材料製成的各類民間手工藝品,它們基本上都是天然材料,以手工加工製作的。

按照製作技藝的不同,又可以將民間藝術分為剪刻類、塑作類、織繡類(包括印染類)、編織類、繪畫類、雕鐫類、扎糊類、表演類、裝飾陳設類等。也有學者按照造型來分類,但是這幾種分類都比較單一,不能完全體現出民間工藝美術極為豐富的內容種類與傳統文化的密切關係。


如果從功能上分,按照其不同的功用和使用場合及在民俗活動中的使用情況,則可以將它分為六個種類:

(1)建築陳設和裝飾類

建築、民居及其裝飾藝術包括的主要品類有戲台、宗祠、祖廟、神廟、民居、各種樓台亭閣、牌樓、墓碑、拴馬樁、城門、村口建築裝飾、各類鎮物、河邊橋頭的橋樑、染坊、井台、石雕等。城市城池建築、店鋪的裝飾、招幌、牌匾等都可以納入其中。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的分類 第2張

飛檐斗拱、瓦當、門樓、牌匾、磚雕、門鼓、門飾、影壁、照壁、風水樓、神龕、花牆、花窗、門楣等、上馬石、拴馬樁、門蹲獅、院中其他雕刻裝飾等多種建築構件,通過排列、組合、裝飾與美化,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和審美需求。

(2)日常器物類

生產生活用品和器物包括瞭如農具、出行車馬、紡車、工匠用具、服飾、日用擺設和使用品,如編織品、紡織類(蘭印花布、扎染、蠟染、土布、織錦等)、服裝服飾、首飾佩飾;日常生活器皿如傢俱、燈具、刺繡裝飾品、粧盒、陶瓷盛具、飲具、食具、煙具等。它們是美用合一的產物,即是藝術品,又是實用器物。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的分類 第3張

節俗禮儀類

這類民間藝術品包含了各種節日慶典和人生禮儀、社會禮儀所需的造型藝術。它們不是平日使用的民間藝術品,而是適時而用,按需擇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節日和禮儀的裝飾性物品。如人生禮儀中的誕生禮、成人禮和壽禮、葬禮等使用的輔助性的民間工藝美術品,都是表達情感和情緒的載體,是各類節俗禮儀中的必需品。如各種表演用的兵器、節日和儀式中使用的道具、服飾、佩飾、麪塑禮模、用於婚慶儀式的提盒、食具、禮盒等也屬於此類。

祭祀供奉類

這類民間藝術主要是指與民間信仰、民間宗教有關的裝飾藝術品,有的直接就是由巫術的道具和祭祀的神像演變而來的,如各類神像、祖先像、祭拜的各類偶像、陪葬品和祭祀類物品。我們熟悉的「娃娃大哥」乞子道具、天師像、鍾馗像、灶王像、水陸畫等都屬於這一類。

觀賞把玩類

觀賞類的民間藝術品往往是那些以審美和裝飾為目的,滿足精神需求的比較純粹的美術類藝術品,如年畫、剪紙、刻紙、花燈(燈方畫)、扇面畫、炕圍畫、屏風、鐵畫、烙畫、彩繪泥塑、麪塑、裝飾性擺件、各種裝飾畫、裝飾掛件等。玩賞類的藝術如各類民間傳統玩具,以愉悦人們性情為宗旨的小巧的可玩於股掌之間的「玩意兒」也可歸入此類。這類民間工藝美術品具有超越物用的功利性特點,主要用於「精神的實用」,滿足精神和心理訴求。

遊藝表演類

這類藝術品包括了用於武術和競技、廟會和花會表演、遊街彩車使用的道具、器械、樂器、裝飾品等。這類藝術的特點是要藉助人的參與如張貼、舞動、懸掛、穿戴等才能體現其功能。如皮影戲、木偶戲、風箏放飛、民間玩具如九連環、空竹、風車的耍弄等都屬於這類表演。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的分類 第4張

這六類民間藝術的功能可以互相轉換的,當皮影完成了表演,掛在室內欣賞時,它又變成了觀賞性的藝術。花燈、木偶和一些道具也是如此。另外,原本是祭祀供奉的作品,在民間也常被用來觀賞和裝飾。民間藝術的功能主要看它在民俗活動中的何種場所使用、如何使用。每一種功能的發揮都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從而規定了民間藝術的功能歸屬。


染織繡類

染織繡類的民間藝術實際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紡織、刺繡、織錦、緙絲等幾大類別。

印染是民間服飾和日常居室裝飾密切相關的工藝品,主要有蠟染、扎染、藍印花布、彩印畫布等,主要用在服裝、帽子、被褥、牀飾、門簾、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廣泛的布藝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的分類 第5張

刺繡則包括了四大名繡、各地民間刺繡、少數民族刺繡等。四大名繡有湘繡、蘇繡、蜀繡、粵繡,各地民族民間刺繡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繡、土族刺繡、滿族枕頂繡(繡於枕頭兩端)、湖北挑花和陝西、山西、河南民間手繡。

織錦主要有三大錦,還有少數民族豐富的織錦。三大錦即雲錦、蜀錦、宋錦。少數民族織錦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壯錦、傣錦、土家錦(也稱「西蘭卡普」)、苗錦、黎錦等。


傳統刺繡

中國的傳統刺繡,根據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藝精緻程度的差別,分為民間刺繡和四大名繡。

民間刺繡是相對於具有宮廷文化風格和文人畫風格的「四大名繡」而言的、普遍存在於中國各地的民間刺繡工藝。中國傳統刺繡歷史悠久,隨着絲綢的產生和發展而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刺繡就已經成為「章服制度」中重要的裝飾手段。兩千多年前的長沙馬王堆墓出土的刺繡已經有了豐富的不同針法。可見當時刺繡工藝已經出現了不同針法的程式化的固定工藝。1982年從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了戰國時期的繡衾(被)和禪(單)衣,上面繡着龍、鳳、虎和花卉等圖案,形神兼備,絢麗多彩。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的分類 第6張

漢代的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有「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的詩句。漢末、六朝時期,剌繡題材中出現了人物形象,為後來的人物繡品開了先河。唐、宋時期,文人們開始參與刺繡畫稿的設計,文人畫所表現的詩詞境界、書法和繪畫的雅緻,影響到民間刺繡的創作,刺繡開始向精緻化和文人化的方向發展。到了宋代,刺繡幾乎成為婦女的女紅手藝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項,不少有文化的富家女子的刺繡創作,更使刺繡工藝臻於精細絕妙。明、清時期,全國城鄉出現了眾多的刺繡商業作坊。尤其是明代,首先在上海出現了「露香園繡」這樣繡工精細,用針巧妙的以個人風格著稱的「顧繡」,並專門刺繡花鳥走獸畫幅、畫頁、手卷等陳設品,表明中國傳統刺繡從附屬在服飾上的裝飾手段,成為獨立欣賞的藝術品。清代開始出現了幾個重要的刺繡藝術流派,如北京的京繡、開封的汴繡、山東的魯繡等,以及後人稱譽的四大名繡。

清代後期,各地都出現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技藝特色的民間刺繡工藝。但是長期以來,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對各地出現的民間刺繡工藝極少關注,更談不上記錄和評介。民間刺繡基本上處於與日常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普通「手藝」的地位,但是正是這種生活的藝術,才使得民間刺繡一代代自發地保留了下來,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傳統藝術中最精彩、最形象、最富有文化內涵的非物質文化品類。


塑作類

塑作類是指以捏、塑、堆、納等方法為主製作的民間藝術品,其內容包括了泥塑、麪塑、陶塑、糖塑、米粉捏製品、紙漿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藝術。塑作類藝術往往靠藝人以手施藝,靠手工方法造型,由於採用了與雕刻不同的創作手法,它們的藝術效果也不同。塑作類藝術還常結合彩繪裝飾方法,在塑形後再施以彩繪,以增加藝術品的欣賞性、象徵性和吉慶祥和的氣氛。如泥塑中的典型作品有江蘇惠山的「手捏戲文」、河南淮陽的「泥泥狗」、北京的麪人湯、麪人郎的作品等;納模玩具如泥餑餑、泥玩具中的耍貨「阿福」、鳳翔泥塑、北京兔兒爺、中秋月餅、巧果、糖人等都是典型的塑作類民間藝術。一些民間臉譜和器物採用紙漿拍塑而成,而玻璃類、糖人等則採用吹塑方法,趁熱邊吹邊塑形,也屬於塑作類藝術 。


雕鐫類

雕與鐫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屬等介質上面進行的刻畫方式,雕鐫類指採用這種方式製作的作品,如我們常見的雕版、雕漆、雕花、浮雕等,還有與塑形結合的雕塑藝術品等。雕和鐫往往都是在硬質界面和半乾狀態的固態界面上進行的,而塑需要在軟質材料上進行,這是雕鐫和塑作不同之處。我們熟悉的這類作品包括雕花的竹筆筒、玉石首飾和擺設、金屬首飾、蕪湖鐵畫、在磚上雕刻的磚雕、石雕作品等。雕鐫類作品創作中常使用刀子、鑿子、鑽子及一些輔助性工具。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的分類 第7張


繪畫類

人類最早的繪畫是距今約萬年前的原始先民創作的巖畫,民間繪畫是相對於文人畫、宮廷畫、宗教畫和現代的學院派繪畫而言的。民間畫的源頭來自遠古的巖畫、彩陶裝飾畫等原始藝術。我們通常把古代石刻線畫、宗教版畫、水陸畫、影像畫、廟畫、年畫、燈屏畫、建築彩繪、扇面畫、包括現代農民畫、布貼畫等在內的一切民間繪畫形式都納入到民間繪畫之中。

民間繪畫不僅是獨立的觀賞性的藝術,還作為環境和器物等的裝飾,成為附屬性的裝飾繪畫,如皮影、木偶、臉譜、刺繡、剪紙、建築裝飾、陶瓷裝飾等就大量採用民間繪畫的語言或圖案、對其進行裝飾。民間繪畫的特點是它有着強烈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與民間習俗相結合、有着很強的程式化色彩,造型古樸、誇張,色彩鮮明,既有工筆重彩之作,也有淡雅雋秀之作。


編織類

中國的竹、草、藤、柳、棕麻編織工藝品像其他工藝品一樣,有着悠久的歷史。考古發現證明,中國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二三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就已有葦、竹等類的編織物。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的分類 第8張

1973年至1977年在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發掘出以二經二緯法編織的葦蓆殘片。1934年在浙江餘杭縣吳興錢山漾良渚文化遺址發掘出二百多件竹器,上有一經一緯,二經二葦,多經多葦法編的人字及菱形花格等紋樣,尤其產生了梅花眼、辮子口等較複雜的編織技法。藤至少在氏族社會時已用於編織胄和盾牌。柳編則在新疆曾出土的唐代「線柳編長方盒」中,可以瞭解到柳編工藝在唐以前就已很發達。葵、棕、柳、麻編織也有悠久的歷史。


扎糊類

扎糊,是指以竹、木、鐵絲等為骨架,以絲綢、紙等外面,通過紮結、扣榫、糊裱等方法制作工藝品的方法,也是民間藝術中紙紮(又稱扎作、糊紙、扎紙庫、扎罩子、彩糊等)、彩燈、風箏、扇子等一類以扎糊方法制作的藝術品的總稱。除了彩燈、風箏等自稱一體的藝術品類外,扎糊一般主要指的是紙紮類的作品。廣義的紙紮,包括彩門、靈棚、戲台、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人物、戲文、風箏、燈綵等項。狹義的紙紮,主要是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可用來焚燒的紙製品。


表演類

民間藝術中大量的內容都是通過人的舞動、戲耍、操作、歌唱等形式來完成的,與這種表現方式有關的藝術門類都可稱為表演類藝術。其特點是:以部分民間藝術品、器械、工具等為道具或裝飾手段,突出展現人的歌舞、演奏和絕技等天賦和表演技能。如皮影戲是通過鐵枝將皮影連接後,根據劇情需要,利用燈光的投射效果,舞動皮影,將影人的動態映射到銀幕上,形成了一出出劇情完整、有唱、有耍、有演奏的皮影戲。其他還有木偶戲、雜技、歌舞、民歌演唱、民間社火、各地小戲、秧歌、鑼鼓、旱船、競技等體育項目等,都屬於表演類藝術。


其它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的種類繁多,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類,難以一一細説。除以上門類外,還有更多其他類別都值得一談,如果細心留意,你會發覺身邊到處是民間藝術的範疇,例如建築裝飾、臉譜、面具、民間玩具、陶瓷等,這裏且略説一二。
建築裝飾建築裝飾是為美化建築、增加建築及其結構的美感和裝飾性而對建築構件進行的裝飾和美化,是中國傳統建築最鮮明的特色之一,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建築都有不同風格的裝飾手段,漢族傳統建築主要是通過屋脊裝飾、斗拱結構、裝飾有石雕、木雕或彩繪的垂花門、房檐、門樓、大門、花窗、山牆、藻井、影壁、門墩石、門墩獅、門鼓、神龕等來表現的。建築裝飾的主要題材是具有鎮宅、辟邪和迎吉納祥功能的吉祥動物、花卉,或在民間廣泛流行的傳統戲曲畫、歷史故事、吉祥畫等。建築裝飾的手法也是多種多樣,有的採取以結構營造美的空間的做法,如錯落的山牆和屋脊獸排列裝飾、院落的分割和房屋的分佈等;有的採取有巧奪天工的雕刻、繪畫來裝飾門窗、房檐、影壁等方式,形成了融結構和排列方式於一體、融雕刻和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的建築裝飾之美。

門窗藝術

門窗在中國建築裝飾文化史上也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在古人眼裏,門窗有如天人之際的一道帷幕。中國古代尤其是明(1368-1644)清(1644-1911)時期的花窗花板,集富貴之相,儒雅之風於一身,既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又雕工精美,給人以很高的視覺享受,還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和高度的裝飾實用性,時下正日益成為現代家居最時尚的裝飾材料之一。中國古代門窗的發展源遠流長,其文化內涵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古人將更多的感情傾瀉在門窗上,使門窗在居住環境乃至建築藝術中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的分類 第9張

從中國建築史的角度看,建築藝術發展的核心就是木構件的比例、曲率、組合方式等藝術的演變。結構藝術的成熟,使中國古代工匠最具空間表現力地完成了門窗的結構和組合方式。中國古代門窗的文化內涵是由門窗紋飾與圖案表現的,門窗的裝飾也體現了房屋主人--官員、商人與文人--迥異的審美情趣、身份地位和財富象徵。
臉譜臉譜可以上溯到遠古時期原始人黥面紋身的習俗,直接源頭則是古代倡優女樂的脂粉裝和俳優滑稽的粉墨裝,是中國古老的化粧藝術,其淵源始於先秦時期,漢代已十分盛行。脂粉裝側重美化人面,對臉譜藝術產生過一定影響。唐五代時期,在樂舞、戲劇中盛行以粉墨塗面的粉墨裝,更側重「扮飾」角色,已藴含了臉譜藝術的因子。宋金元三代,隨着雜劇的興起和繁榮,塗面化粧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素面」和「花面」兩種基本的化粧形式,已具備臉譜的基本特徵。明中葉至清中葉,由於此時劇本創作的繁榮和角色行當的劃分更加完備,戲劇臉譜進入基本成熟的時期。在眾多的角色行當中,與臉譜有直接關係的是淨和醜,這兩個角色分工的日益細密,促使臉譜藝術達到了新的高度。清中期以後,形成了一批以京劇為代表的地方劇種,這些新興劇種的臉譜向着多樣化、精緻化、定型化的方向發展,推動了中國臉譜藝術日臻完善,成為一種具有高度象徵性和典型化的舞台化粧藝術。而在清末民初,民間有位後來被稱作「花臉桂子」的京劇票友,將淨角臉譜勾畫在臉形泥胚上,製成一種觀賞藝術品,從而創造了工藝泥塑臉譜。

臉譜主要分為戲劇臉譜和社火臉譜兩大類,工藝臉譜的創作也主要集中在這兩方面。戲劇臉譜中以京劇臉譜最為普及和最具代表性,因此,北京既是工藝泥塑臉譜的發源地,又成為其主要流佈地區。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的分類 第10張


面具中國的面具歷史悠久,品類豐富,最早廣泛運用於原始初民的狩獵活動、圖騰崇拜、部落戰爭和巫術儀式。商周時期,青銅製造工藝的高度發達和重祭祀、信鬼神的社會思潮使得面具發展從幼稚向成熟過渡,這是面具藝術發展的高峯期,此時的面具更多地用於宗教祭祀當中,風格威嚴莊重,但由於多為青銅製造,因而形制比較單調雷同,缺乏自由度和隨意性,此時期還出現了在中國傳承時間最久、輻射地域最廣的面具──方相氏面具。秦漢時期的面具上承商周,下啟隋唐,使用面具最多的領域是儺祭和百戲,其次是喪葬和狩獵,風格開始變得浪漫詭異,充滿生機,面具的宗教色彩減弱,娛樂色彩逐漸增強。隋唐時期是面具發展的第二個高峯,面具在樂舞中廣泛使用,出現了另一個重要的面具──蘭陵王面具,面具的審美功能開始佔據主位,實用功能逐漸退居次位;宋元時期是中國面具發展的第三座高峯,宮廷儺戲和民間儺戲都大為發展,這是面具功能具有歷史意義的轉變時期。出現了專門以製作面具為業的藝人,面具成為商品公開銷售。

中的大頭舞面具以及流傳於全國各地的鎮宅吞口等。這些樂舞、民俗面具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面具文化。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的分類 第11張


瓷器中國瓷器成熟於距今1,800餘年前的東漢時期,千百餘年來在中國古代手工業製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瓷器是用瓷石或高嶺土做胎,在1,200℃左右的高温中燒成,胎體較陶器堅固,且經久耐用。瓷器表面施有一層高温釉,不僅使器物具有美觀效果,而且便於清洗。瓷器的胎體可塑性極強,可以製作成各種形狀的器物,便於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要。由於制瓷原料成本低,可以大量生產瓷器,與金、銀、銅等金屬器相比,既經濟又實用,所以一經問世,就深受世人喜愛。瓷器不僅是可供使用的物質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澤和裝飾工藝等方面,具有極高的藝術性、美學鑑賞性和收藏價值,堪稱實用與觀賞相結合、技術與藝術相交融的產物。浙江濃郁的鄉土風情孕育了絢麗多姿的民間藝術。龍舞、獅舞、竹馬、高蹺、燈會遍及城鄉,山歌、田歌、漁歌、民間器樂種類繁多。“三雕一塑”——東陽木雕、青田石雕、温州黃楊木雕和“鷗塑”蜚聲中外。剪紙、刺繡、染織、編織和燈綵豐富多彩。以嘉興秀洲、寧波慈溪和舟山為代表的農民畫和漁民畫充滿了生活勞作氣息。浙江民間的舞蹈、音樂、器樂、戲曲、曲藝獨具特色,羣眾文化的眾多領域在全國頗有影響。全省湧現了一批“中國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