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發展延續


民間藝術的表現手法:

民間藝術的表現手法是多種多樣的,總的看主要有如下三種:

1.語言上充滿象徵和寓意:用諧音和寓意、象徵的方法表達吉祥含義,是民間藝術常見的手法,如金玉滿堂,就繪金魚滿缸,以金魚諧音金玉。形容長壽富貴則用貓、蝶和牡丹,貓和蝶諧音耄耋,即八九十歲的老者,象徵長壽;牡丹象徵富貴。三羊開泰,畫面是三隻羊,以羊象徵吉祥。諸如此類的做法十分常見。

2.造型上簡單淳樸、誇張變形:民間藝術的造型是不求精細,不求複雜而是強調單純和質 樸,不按客觀現實來表現事物,而以主觀、情感和心理感受的表現為主,突出人物、動物的形態和體貌特徵,常以誇張、變形來處理所表現的對象,如武將門神的形 體,常作橫向誇張;民間的獅子的造型就有「十斤獅子九斤頭,還有一斤在後頭(尾巴)」的説法,這裏注意的是頭、尾的表現,為突出氣勢省略了身段部分。

3.色彩上以主觀和象徵性表現為主:這樣做的目的是突出吉祥和避害的功能。民間藝術多用火紅熱烈的暖色調,具有很強的象徵性,如臉譜中固定的紅臉的關公、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包公和硃砂色的打鬼鍾馗形象,都是主觀化的色彩表現手段。 除此外,還有取材於生活、以固定下來的具有特定含義的符號來表現約定俗成的含義的做法,也是民間藝術常見的表現手法。


符號意義

民間藝術發源於史前人類文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藝術的本原意義。

民間藝術的傳承一方面是以口頭語言的代代相傳來完成,另一方面就是靠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 圖式和符號。

民間文化一直保持着人類童年讀圖時代的鮮活和生動特點。保留在民間藝術中的大量「活化石」,其圖式和組合紋樣都能夠在原始藝術和古代傳統藝術 中找到同源同宗的例證。

而當我們揭開籠罩在民間藝術表層附會的吉祥寓義後,我們便會發現它的本原意義,在於對子嗣的企盼,對多產生殖的期待,對福祿壽喜的追求,對性愛情愛的歌頌,而其終極目的都歸結為對生命的禮讚。流行廣泛、歷史悠久一些的圖案如龍、鳳、雞、鳥、魚、蛙、蛇、虎、獅等,都具有濃郁的象徵寓意和約定俗成的含義。


取材生活

民間藝術的內容,包羅萬象,是因它的發售對象為廣大城鄉里的勞動大眾。

所以取材都是農民市民喜愛的內容,例如神話故事、傳奇小説、戲曲和歷史故事、新聞時事、福祥喜慶之象徵,或是日常的行業諸事、農耕生活等,很少有哭喪兇殺之類的不祥內容。以傳統的吉祥圖案為例,表現農耕生活的常見題材有:莊稼忙、女十忙(紡織)、漁家樂、 耕讀圖、荷亭採蓮、春牛圖等;表現節慶習俗的常見題材有:慶賞元宵(元宵節)、十女放風箏(清明節)、龍舟競渡(端午節)、中秋賞月(中秋節)、重陽登高 (重陽節)、大過新年等;表現人生禮儀的常見題材有:賀生貴子、祝賀新婚、祝福拜壽等等。還有反映現實生活的常見題材有:鬧學堂、山海關大戰、京城百姓搶當鋪、上海火車站、 女子學堂、美女騎車、三百六十行、打拳賣藝登壇跑馬等等。這些題材作品對世俗生活的描述,可以説是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寫真,更多的是表現教子成名、狀元及 第、共樂昇平、戲出故事、吉祥如意等求吉納祥題材的作品。一些描繪重大歷史事件和新生事物的作品,也都是對現實生活的忠實記錄,這在文人畫和宮廷藝術中是 難得一見的。

民間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發展延續

民間藝術的色彩不同於文人藝術、宮廷藝術。它不採用西方繪畫的條件色和中國傳統的固有色,而多用原色。多用原色、少用或不用中間色也是民間藝術總的賦彩法則。其特點是對比鮮明、強烈、主觀、隨意、概括、象徵性強,能夠打破客觀的物體的原有色,按照作者的主觀心理和情緒來表現色彩。以下以年畫為例來説明之。


色彩豐富

民間年畫的色彩繼承了傳統繪畫尤其是工筆重彩人物畫、宗教壁畫的繪色方法,又吸收了傳統的其他民間美術品好尚原色、豔色,明快清新的特點,形成了自身的獨特 風格。年畫畫面呈現的效果,一般説來,與舊曆新年期間的喜慶、歡樂氣氛相適宜:火紅、熱烈,莊重、新鮮、活潑,注重裝飾趣味,不求與生活中的人物、動物、 花草、鳥獸、魚蟲的本色吻合,而遵從「年畫要新鮮,才能中人意」的原則。紅色自古象徵喜慶吉祥,年畫多呈紅色為主的暖色調。後來,色彩逐漸豐富,但運用得 最多的仍為紅、綠、黃、藍、紫、黑等幾大主色。隨着地區、風俗、生活環境、風景地貌、審美觀念等的差異,年畫的色彩又出現不同的地方風格。

民間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發展延續 第2張

楊柳青年畫多用間色,色調柔和、典雅、清麗,最多時達到十幾個顏色。「開臉」法的採用,使仕女、娃娃的形象粉嫩鮮酥。武強、山東、陝西等地農民自己製作的年畫,色板少,色塊整,色彩強烈,對比效果更為鮮明。各地根據本地區出產顏料的條件,在年畫作品中採用不同的色系,使地方特色更加明顯。福建漳州盛產漳丹,畫面多以紅色打底;廣東盛產銀株,畫中多用「銅襯」、「紙寫」等剪紙手法,有金裹銀嵌的效果。還有的地方用蘇木紅、藤黃等植物顏料,和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種種不同的風格皆源自地方生產習俗之需要,以及為取色之方便。 民間對色彩的運用,頗為講究,畫訣中有大量關於色彩的口訣,如「軟靠硬,色不楞」,「黑靠紫,臭狗屎」,「紅靠黃, 亮晃晃,精青綠、人品細,紅忌紫,紫怕黃,黃喜綠,綠愛紅」等,同是婦女,也要隨年齡的變化,改換衣服顏色,「女紅、婦黃、寡青、老禍」。

年畫色彩不法自 然色,不尚固有色,隨心所欲,「新鮮就中」的隨意賦彩特點,表現出強烈的主觀意象性。它與年畫的造型實質相契合,形色相生,具有濃郁的浪漫氣息。


充滿寓意

民間藝術不是單純描繪現實的,更主要地是寄託未來的。所以對未來的期盼,對幸福生活的憧憬,使民間藝術作品中充滿了迎祥納福、趨利避害的題材。我們常見的吉祥內容主要有:麒麟降瑞、天賜黃金、財神叫門、五子登科、豐年吉慶、連中三元、馬上封侯、富貴榮華、五穀豐登、蟾宮折桂、狀元遊街、發福生財、年年有餘、龍鳳呈祥、四季平安、吹簫引鳳、萬象回春、福壽雙全、福壽康寧、人財兩旺、金玉滿堂等等。 這些內容的表現在手法上往往是藉助一些同音或諧音的字或符號、動植物形象的象徵意義等來表達其中的吉祥寓意,如「金 玉滿堂」的表現,常畫多條金魚,代表富裕。同時,魚還是多子的象徵,是愛情的象徵。又如鳳穿牡丹,預示富貴和吉祥,鳳是鳥中之王,是仁德的化身,也是王權 的象徵。牡丹是富貴花,代表財富和高貴。壽桃則是長壽的象徵,猴子騎在馬上,則表示馬上就要封王侯了。蝴蝶和貓在一個畫面則象徵長壽(貓蝶諧音耄耋,古代 80歲稱為耄耋),等等。這類充滿寓意的表現手法俯拾即是。


變形誇張

變形誇張是民間藝術最常見的表現手法之一,它帶有極強的主觀意識,不是按自然物象的結構、比例,而是依從主觀知覺進行描繪。以傳統年畫中的武將門神為例,其 造型在人體結構、比例關係上沒有解剖、透視可言,人物造型是橫擴短縮的變形,面部五官也是傳神寫意的誇張。這種變形誇張不是依據自然實體,而是服從於驅邪 避鬼、鎮宅撤兇功能和對於神祗的崇拜心理需要,唯其面目猙獰,形象兇悍,方能拒鬼祟於門外,才能與其傳説中的功能和人們對它的認知形象相吻合。來自現實生 活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這種概括誇張,取意傳神的傾向。這主要是由於「門神」所具有的驅邪逐魔之功能使然。畫訣中就有「將無項,女無肩」、「武人一張弓」 的説法。這種誇張的描繪固然是長期經驗的總結,但更是長久以來積澱的對「武將」的認知結果在繪畫中的表現。意象的誇張變形打破了比例透視關係,呈現出「原 始造型法」的意趣,使人物造型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

民間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發展延續 第3張

誇張變形表現鮮明的還有黔東南苗族刺繡,其圖案中大量造型古樸、形象奇特的人獸合體、人與植物合體、動物合體的形 象,給人以原始神祕的感覺,其中藴涵着苗族遠古文化的底韻,也是人類遠古文化特徵的表證,這種原始的原生態的文化基因一直活在苗族的服飾刺繡中,並繼續延 續着神話時代的文化內涵。 其他如民間剪紙、粗瓷、木偶、面具藝術等也充滿了變形和誇張的藝術表現。


簡樸單純

民間藝術終歸是以表現人物為主的,其造型等形式因素亦是指人物而言。它的造型手段採用的是傳統繪畫的線條形式,如「十八描」中的蘭葉描、 釘頭鼠尾描、流雲描、鐵線描、遊絲描等。線條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也是民間藝術的表現手段和藝術語言,它不同於西方繪畫之在於: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用線條來 表現兩個體面的相交會處的視覺狀態,所以,給人的感覺是去掉了細節和繁複,而重視筋骨和要害,這也是我們常説的「寫意」。如年畫, 它的人物造型不同於西方的體面表現法,與中國傳統繪畫的造型亦有所不同,它屬於主觀意象派,即具有強烈的主觀傾向的概括綜合、寫意傳神特點,同時又兼有 「原始造型法」的遺韻。如求整求全,單擺浮擱,互不遮擋。年畫中人物的造型,對主要部位,如臉部,力求作全正面的描繪,人物的表現手法也是單純的線條。在 立體的塑作類造型中,民間藝術多以團塊感的結構出現,不繁複,不修飾,甚至有的只在上面略微勾勒,就完成了人物或動物等造型。這種單純簡樸的手法,與民間 藝術天真率性的本質是完全一致的。


民間藝術的發展和延續

由於中國社會正 處在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轉型期,民間藝術也面臨着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這主要體現在藝術功能的改變上:由原來的作為養家餬口的手藝 或補充家用的副業逐步成為專業愛好者的一種技能,設計製作上更加專業化,作品風格也呈現出更強的裝飾性而非實用性;更強調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或作為裝飾元素 進入現代人的生活中。如採用民間傳統圖案、造型設計的現代實用品、居室飾品,更加商業化,以市場需求為主。同時民間藝術和中國傳統藝術元素也成為當代一些 專業藝術家、設計師創作和設計的靈感來源,隨着他們的設計進入到現代生活中來,如服裝、居室飾品,用傳統民間土陶設計的酒瓶、碗、碟、茶杯等都是如此。

民間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發展延續 第4張

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和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年輕人中很少有人願意學習傳統技藝和費時費力的手工藝術,傳統民間藝術面臨後繼乏人乃至人絕藝亡的境地。可喜的是政府已經開始高度重視包括民間藝術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大多數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都已經被列入國家或地方政府的保護名錄中,受到了關注和保護。 民 間藝術伴隨着人類的生活已經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傳統民間藝術雖然因社會發展、文明轉型等種種原因,出現了後繼乏人的瀕危局面,但它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活 力,在當代繼續傳承和發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基本、最樸實的文化因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血脈,早已隨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 方式融匯進了我們的身心之中,它是中華民族固有的、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離開它,就不能稱其為中華民族了。

民間藝術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和標誌永遠地儲存在每一箇中國人的身上和心裏。如同華夏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一樣,中國人的性格和基因中已經脱離不開祖先留給我們的生命印記。基於此,民間藝術作為表現民族身份的標識,就有了生活的土壤和傳承下去的薪火。在政府高度重視下,一批老藝人和傳統手藝得到了保護和繼承,這正是民間藝術延續的證明。隨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即將出台,以及全國各級保護名錄的建立,民間藝術將得到進一步的搶救和保護,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將從現在開始,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