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的編織故事:編織,手指間的藝術手工教程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孟郊《遊子吟》

70後的編織故事:編織,手指間的藝術手工教程

雖然,此線非毛線,

但是我今天要説的編織故事

卻與“慈母”密密相關。

媽媽、婆婆和我是故事的主角。

不知何時起,編織,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70後,編織,在兒時是隨處可見的,也是很多媽媽們的技能。小時候,媽媽任職在發電廠機房,機房是三班倒,我從小就混在機房。由於機房工作的性質,那裏的阿姨們閒暇就鈎編,每人都練就了一身好手藝。印象中特別深的是,一位阿姨送我一條自己鈎的橘黃色的三角圍巾,蕾絲花樣,邊上是流蘇垂下,30多年過去了,阿姨的名字我已然不記得,但那條圍巾的樣子,我卻記憶清晰。

(記憶中圍巾的樣子)

媽媽的手藝也不錯,給我織了好多毛衣、毛褲,讓我抵過南方冬天的寒冬。那時最昂貴的是全毛的羊毛線,織出那種特厚重的毛衣,孩子能有一件這樣的毛衣是很驕傲的,而我有很多件,而且都是媽媽牌。由於大家都不富裕,經常是把穿小的毛衣拆了,用熱水燙了後再編織。我經常扮演一個角色,就是媽媽團毛線的助手,用雙手撐着毛線圈(應該好多人都扮演過這個角色吧)。再長大後,大家都富裕了,買來的毛衣也比媽媽編織的好看且好穿,價格也不貴,媽媽也就不再編織了。

(我小時候穿這樣的毛衣,這是媽媽後來給女兒織的)

時間又過了好些年,我要當媽媽了。當我把這個消息告訴婆婆時,她拉開了一個抽屜,讓我驚歎的是,裏面居然全是毛衣,都是她織給我未出生寶寶的毛衣毛褲,婆婆簡直未雨綢繆!可惜當時沒有拍照留念,那些毛衣簡單漂亮,並且每件都飽含婆婆對女兒的愛。

(女兒出生於秋季,一出生就穿上了奶奶織的毛衣)

終於輪到寫我了,我是何時起會編織的,我都記不大清了,也許是小時候的耳濡目染,自學會的針法。我的第一件成品在讀研時完成,是一條圍巾,就是普通的平針,沒有很多編織技巧,但印象頗深的是那線很特別,線上有長長的毛,織出來有皮毛的感覺,特高貴,而且圍在脖頸上特別舒服。研究生畢業時,對門宿舍的同班同學要面試找工作,特別借了此款圍巾搭配,足以見得這條圍巾的美麗了!遺憾的是,畢業後,從福州到北京,多次搬家,圍巾早已不見蹤影,不知道那位同學是否還記得這條圍巾。

當了媽媽後,我們回到了北京。毛衣也從全羊毛、美麗諾羊毛,流行到號稱“軟黃金”的羊絨,但是羊絨價格昂貴,2005年,我給爸爸買了件鄂爾多斯的羊絨衫,花了1000多元,而我當時的收入也就3000多元,所以捨不得給自己買,而給女兒買,一是孩子長的太快不值得,二是那是孩子的羊絨衫很少。於是,我打算在網上買羊絨線,自己給女兒織。可是,我還從來沒織過成衣,媽媽雖然會,但她的技法已過時了,我就上網到處搜,偶然搜到了“本站論壇”,進入論壇,讓我眼前一亮,原來在二十一世紀,還是很多人在編織的,而且編織的毛衣與買來的無異,簡直漂亮極了。就這樣,我開啟了我編織生涯的一個新的階段,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毛衣成品也越來越多,毛衣技巧也越學越多,還結交了好些志同道合,天南地北的編織同好。

(我給女兒織的第一件衣服)

(今夏織的一件簡單小衫)

如今,還是很多人不理解,為何要花費時間和勞力織毛衣,買一件又便宜又好看。事實也的確如此,編織到了一定階段後,就會買好的線、好的工具,織一件毛衣的線錢可能比買一件都貴,但是熱愛編織的人已然把此變成了一種愛好,就如跑馬拉松,不喜歡的人覺得是自虐,而對喜歡的人而言是種享受。編織予我就是一種享受,我喜歡毛線在指尖與針尖自如遊走,隨着時間織物漸漲,花紋成型所帶來感覺,喜歡一件作品完成所帶來的成就感!

(女兒拿回來的勞動課材料包)

不過,欣喜,讀四年級的女兒今夏開學後拿回來一個勞動課的材料包,一回家就叫,“媽媽,我們要學織毛衣啦,你教我呀!”這個可以,媽媽擅長啊。國家把編織作為一項傳統的技能在小學普及,可喜可賀。

我想我會一直編織下去,陪伴我優雅老去!

本人70後,育有一女,生活在北京,

熱愛編織、烘焙、烹飪,

希望與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結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