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説民間布藝】

布藝,又稱布扎,即布上的藝術,是中國民間工藝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它是以布、綢、絹、緞等為主要原料,以民間百姓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內容為題材,用變形、誇張的手法,同時融合、吸收民間美術中多種品類的製作技藝,通過剪、縫、繡、貼、扎、挑、拔、纏、納、疊、鑲等技法來製作的一種布質工藝品。布藝作品造型多樣,風格多變,精細明快,色調淳樸,輕巧實用,應用廣泛,呈現出清新樸拙的民俗風情。
中國古代的民間布藝涉及服裝、鞋帽、牀帳、挎包、揹包、枕頭、玩具和其他小件裝飾(如頭巾、香袋、扇袋、荷包、手帕等)。這些日常生活用品不僅美觀大方,而且增強了布料的強度和耐磨性,極具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當代布藝在傳統布藝的基礎上得到長足的發展,尤其在廣大北方農村,布藝製作非常普及。布藝涉及的工藝技法繁多,應用範圍廣泛,成為一種既傳統又新穎的民間工藝。

【話説民間布藝】

香囊 清 北京東嶽廟藏

【話説民間布藝】 第2張

肚兜荷包 湘西


一、民間布藝的歷史沿革
有關布藝的起源,可以説自從人類學會了織布,布藝就已經誕生了。從仰韶文化和其他文化遺址中,都發現陶、石紡輪和骨稜等紡織工具。當時人們已經能夠採到野麻纖維,捻制麻紗而織成麻布。後來有了針的發明,布藝藝術又向前邁進一步。
縫貼布藝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周禮》中就有“刻繪為雉翟”的記述,意思是指剪貼雉鳥於皇后的衣服上。以後剪貼工藝不斷髮展完善。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用通草片貼製成的裝飾品。商周時期,繡已經逐漸普及在衣裙之上。
漢代刺繡十分繁榮,在馬王堆一號漢墓裏的竹簡“遺冊”中記載着三種刺繡名稱:信期繡、乘雲繡、長壽繡。三國時期吳王趙夫人因織繡技藝高超,被時人喻為有“三絕”——機絕、針絕、絲絕。到了南北朝時期,繡已經從衣裙上發展到被褥和枕頭等物品之上。獅子舞自東漢傳入之後,就在中原大地廣為流傳,其絢麗的外形也是典型的布藝作品。
漢代以前,不僅繡工技藝在民間流傳,香囊、荷包、帕袋之類的手工藝品也有所流傳。端午節系香囊的習俗,民間由來已久。其形小巧玲瓏,秀麗雅緻,是流行於閨閣的布藝佳作。漢代之前的香囊多用高級錦繡製成,內儲茅草根莖或摻拌香夷等香料。漢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 中有: “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 後漢繁欽《定情詩》 中有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之句。《晉書·謝玄傳》中談到“玄少好佩紫羅香囊”,可見其時香囊的花色、樣式已十分豐富。帕袋,裝手帕的袋囊,《禮記·內則》規定子事父母時須佩 “紛帨”,“紛以拭器,帨以拭手,皆巾也”。
魏晉至隋唐,佛教鼎盛,信徒為示虔誠,選擇代表尊榮與費時耗工的刺繡,作為供養佛像的方式,謂為繡佛,至唐盛極一時。這類繡佛巨幅偉構,繡法嚴整精工,色彩瑰麗雄奇,誠為古繡特殊成就之一。此外,佛寺中的經幢、袈裟、蒲團墊等布藝、刺繡工藝也因此得以發展。
到了文化興盛的唐朝,布藝更為普遍與繁榮。甘肅敦煌千佛洞發現唐代用輕絹製成的幡,上面用綵線刺繡。唐詩中對此多有描繪,如 “翡翠黃金縷,繡成歌舞衣。” 白居易 《議婚》 中也寫道:“……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杜甫的《麗人行》中有: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由此看來此時的繡工已經相當精緻、細膩,堪稱巧奪天工。傳説武則天的孫女安樂公主,曾穿一條百鳥羽毛繡的裙子,上面繡有花卉百獸,價值十萬錢。唐宋“閨繡畫” 盛行,明代屠隆曾寫到: “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丰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迥不可及。” 在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閨繡” 的產生並非偶然。

【話説民間布藝】 第3張

手繪上衣 民國 北京東嶽廟藏

【話説民間布藝】 第4張

布貼上衣 湖北陽新

【話説民間布藝】 第5張

枕頂繡 清代

【話説民間布藝】 第6張

荷包 清代 王金華藏

【話説民間布藝】 第7張

香囊 民國 北京東嶽廟藏


而香囊、帕袋等布藝技藝則相當高明。傳説楊貴妃死後,玄宗難忘其情,密令高力士移葬其屍。挖開一看,屍體已經腐爛,惟有其胸前佩帶香囊依舊存在,因為它是由冰蠶絲織制的綢緞面料,上用金絲繡制彩色花朵,內裝防腐避瘟的香料,不但完好無損,而且閃閃發光,發出異香。為此唐朝詩人張祜曾作七絕《太真香囊子》:“蹙金妃子小香囊,消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
唐代縫貼布藝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手工藝,叫做 “貼絹”、“堆綾”。前者是單層平帖,後者是有立體感的層層套疊。當時有詩詞描繪:“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形容以拼貼裝飾的衣裙很漂亮。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唐代絲織品中,也有以貼絹法做成的佛幡。
宋時荷包一詞正式取代佩囊、荷囊、旁囊之名而流傳開來。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中有一男裝仕女腰間佩帶圓形的荷包。南宋周密《武林舊事》 曾多次提到香袋 (裝香料的荷包),在《小經紀》中就記載着有經營 “香袋兒” 這一行當的。
布藝延續到明清後得到更大發展,明代吉祥圖案達到歷史上最興盛期,圖案總數達數百種之多。清代民間工藝是歷史上最繁榮時期,特別是清代宮廷貴族身上佩帶的九大件中的扇套、荷包等也多為刺繡與縫貼的布藝珍品。扇套亦稱扇袋、扇囊,明清時期男子身上重要飾件,常與荷包、香囊等物並列懸掛腰間。題材多以恬靜、文雅為主,如 “高山流水”、“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落花流水”等; 明清時的帕袋則失去了實用意義,只是掛在大攀紐襟上,裝點服飾;香囊作為腰間配飾更是勝極一時。據《古玩指南續編》 記述: “無論貧富貴賤,三教九流,每屆夏日無不佩帶香囊者。……廟會集市賣者尤多,蓋當時夏日如不佩帶香囊,宛如衣履不齊,在本人,心意不舒,在應世為不敬。故一般人士視香囊極為重要。即下級社會人士亦必精心購制,繡花鑲嵌,極人力之可能。富貴者尤爭奇鬥巧,各式各種精妙絕倫。” 香囊品類繁多,動物、植物、人皆可入題,常見壽桃、雞心、秋葉、菱角、長命鎖、八卦、粽子、元寶、十二屬相、如意、葫蘆等;荷包之盛行在滿族入關後,滿族稱荷包為“法都”,最早以獸皮製成,以實用為主,後用綢緞製作,突出裝飾性。在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喜佩荷包。其花色品種之多,應用之廣,朝廷之重視,均超過了前代。朝廷規矩,每至歲暮,皇帝要例行賞賜諸王大臣“歲歲平安”荷包。平時的四時八節,皇帝也要行賞以示恩寵。貴州的布依族在新婚之夜有要荷包的習俗,蒙古族的婚禮中也有贈送荷包的習俗,湖南湘西的土家族把香荷包作為愛情的護身符和定情的信物。
縫貼布藝形式更加多樣。明末清初的秦淮董小宛,曾用梅花瓣、通草剪貼於扇面上,由於精美而被傳誦一時。後來,又有人創作出剪綵貼絨花卉。堆綾最盛行,技藝最成熟的是清代。至今,北京故宮還藏有當年皇帝日常所穿用的,用堆綾拼貼裝飾的袍、褂,以及插屏、坎肩、椅墊、荷包、香囊等實用品。北京雍和宮收藏着一幅據説是清乾隆皇帝母親親手製作的,用了上萬片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綾綢布料組合、拼貼的畫像。清代時,民間已經有了從事堆綾的作坊,只不過普遍應用在日常生活用品上。
近代及當代民間布藝可謂百花齊放,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許多新的布藝品類,如掛件、軟雕塑、布貼畫以及獅子舞、耍龍燈等大型布藝。當代布藝藝術的發展,意味着民間布藝創作進入了另一個高峯。

【話説民間布藝】 第8張

荷包 清代 王金華藏

【話説民間布藝】 第9張

堆繡 山西


二、民間布藝的品類流派
民間布藝主要有三大品類,包括服飾、室內用品和室內陳設。
1. 服飾中的布藝主要實用於兒童與婦女。它所包含的品類眾多,工藝技術十分高超,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服裝、鞋帽、香包和挎包。
大江南北,人們視生育為頭等大事。母輩們將希望和祝願傾注於為新生兒縫製的各種用品的一針一線之中: 花衣、花帽、花鞋、花肚兜、花圍嘴、花褥、花被等既是實用品,又是裝飾品。在北方,孩子滿月時,親友們常將童帽作為饋贈的禮物。送給男孩的童帽多繡有虎頭,俗稱虎頭帽,有單面虎、雙面虎、獅虎合身之分,希望他們能像老虎一樣健壯地生長; 送給女孩的則是蓮花帽、金瓜帽、石榴帽、鳳凰帽等,上面繡着纖巧可人的花卉,無論外形和裝飾,都十分美麗大方。除縫製外還綴以線穗等裝飾品。如陝西千陽李愛姐所繡制的虎頭童帽,雙魚眉、太陽眼、人祖鼻,色彩鮮豔,造型稚拙,富於童趣。

【話説民間布藝】 第10張

圍涎 陝西

【話説民間布藝】 第11張

耳套 山西

【話説民間布藝】 第12張

連底虎頭鞋 山西


圍涎,又稱圍嘴。原來只是用來接孩子口水,給孩子餵飯時防止孩子弄髒衣服的物件,但也被繡製得精美動人,賦予美好意願,男孩子的圍嘴通常繡以“雙虎對頭”,“雙獅對頭”,“五福捧壽”等吉祥圖案; 女孩的圍嘴則繡着 “五蝶捧花”、“五蓮坐子”,“五魚戲蓮” 等。
北方冬季老人和孩子們戴的耳套,以桃形居多,多繡有吉祥動物和花鳥紋飾。
舊時大人小孩都可使用肚兜。肚兜多用紅色鑲邊繡花,一般飾有 “蓮生貴子”、“麒麟送子”、“富貴長春” 等寓意吉祥、繁衍的圖案; 也有繡制五毒蟲,取其毒不近身之意。
我國古代民間有給小孩子穿“百家衣”的習俗,即向鄉鄰收集各種布料拼接童衣,取百家保佑、護佑平安的意思。百家衣上常綴有 “五毒” 的布貼花。
繡鞋,男孩多為虎頭鞋,前為誇張的虎頭,側有生風的虎足,後豎上翹的虎尾。也有在鞋的前臉繡制一綠色蟾蜍叫蟾鞋,取“蟾宮折桂金錢落地”的意思。女孩的鞋一般與男孩差不多,只是前面繡一些有歡樂、吉祥寓意的花鳥圖案。
鞋墊一般是為男性製作的。姑娘為情人制作,妻子為丈夫製作,母親為兒子製作,紋樣多為 “魚蓮蝶花”、“富貴雙喜”、“石榴多子” 等題材,寄託了姑娘、妻子的愛戀、母親的護子之情。
“涼冠”是婦女夏天束髮時常用的,多以黑底繡花,講究精緻,不僅為女子增添了魅力,也體現了制作者精湛的女紅手藝。
荷包,荷即荷戴、荷帶之的意思,荷包就是可以隨身攜帶的袋囊,是傳統男女定情的信物。用途不一,有裝線、裝煙和裝香料的。香荷包形制小巧,是盛裝香料的袋囊,可隨時取出或放進香料。其內裝蒼朮、白芷、香附、辛夷等自己配製的中藥香料,香氣襲人,或佩於手,或懸掛於帳,清香驅蟲,避瘟防疫。荷包造型多變,有元寶、動物(虎、龜、等)、植物形(葫蘆、桃子等)等。龜象徵長命百歲,並有怯五毒避災禍的神力,陝西千陽婦女製作的鎮五毒龜荷包,其造型和色彩皆美麗可愛;慶陽香包色彩豔麗,造型多樣,工藝精湛,在當代堪稱一絕。

【話説民間布藝】 第13張

挎包 雲南

【話説民間布藝】 第14張

魚尾孩兒枕 山西運城楊亞琴

【話説民間布藝】 第15張

五毒蛙枕 陝西千陽李愛姐


挎包是實用與審美結合的藝術品,面料多采用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織錦或土布,色彩豔麗,造型有擬人、擬形和擬物多種變化,愛情、生殖、護生是其不變的裝飾主題。
2.室內用品中的布藝,以造型多變的枕頭為主。布枕形式多樣,最常見的有虎枕、耳枕、魚枕、孩兒枕等。虎枕造型有雙頭虎、人面虎頭和虎頭魚尾以及虎面枕頂等。在一個大的傳承模式之內,民間藝人隨意勾畫虎面,都是為了逗引、取悦兒童。因此,與生活中虎的造型完全不同,虎枕顯得天真可愛; 蛙形耳枕典型地表現了民間美術的造型觀念: 蛙是女媧祖神的象徵,是華夏民族的保護神和繁殖神。蛙與娃,不僅音同,意也相連,蛙枕背上的洞是女陰的象徵,是生命的源處,它既是藝術的造型,同時又可以保護新生兒的耳朵不受壓迫; 魚枕有雙魚和單魚造型,繁殖是其最主要的主題;男女結婚時縫製的方形合枕,兩頭繡以魚採蓮,寓意兩性相愛; 山西芮城張亞婷繡制的孩兒枕,其實是一種可當枕頭用的布娃娃,顯得別具一格,正面、背面造型都是完整的,既當枕頭,又當擺設品,也是小孩絕好的玩具。
3. 室內陳設中的布藝,主要包括擺件、掛件、軟雕塑和布貼畫等。
擺件,是以剪貼、刺繡等手法制成外形,內填棉花等物品的各種立體、半立體造型的布藝,用於室內擺設或小孩玩具。傳統擺件以布老虎、十二生肖為主。與虎枕不同的是,作為擺件的布老虎不必受到實用功能限制,所以造型更為立體、多變,虎的四肢從裝飾性的、象徵性的點綴獨立出來,有了蹲、站、跪等姿勢。此外,“金雞報曉”、“獅子滾繡球” 等也是經常表現的主題。
掛件,是在端午節胸前配掛小香包的基礎上逐漸演變來的一類較大的、新型的、具有吉祥寓意的壁掛。多數掛件屬於立體與半立體造型。當代布藝體形更為碩大,造型多是小型香包的放大,下綴絲穗或小的掛件,如十二生肖、雙喜等,掛件常做成對稱造型,也有連綴型掛件。山東、陝西掛件包括繡球、掛燈、五毒、八卦、葫蘆等動植物造型,其中纏絲粽子(又名彩菱角)運用了色彩漸變推移手法,極富裝飾感。
軟雕塑是傳統造型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大型的、立體的現代布藝,它脱離了實用功能而具有純粹的觀賞價值。軟雕塑一般有特定的創作主題,有獨立作品,有時則以組為單位。甘肅慶陽軟雕塑《老鼠嫁女》就是一組主題性的大型布藝製品;而陝西美術館所藏的牛、雞造型軟雕塑,將動物的性格表現得活靈活現,動感十足,從造型看有着作為雕塑的美學價值。
布貼畫,是一種以剪貼為技法的布質裝飾畫。將各色彩布剪成所需形狀,通過縫貼手法排列、組合成一個具有鮮明主題的裝飾繪畫品。布貼畫根據主題的需要,有的色彩鮮豔,喜慶而熱鬧;有的古樸、沉穩,極富裝飾趣味。細看畫面局部的每個造型都有特定的寓意,如山西、陝西的布貼畫《送子娘娘》,到處出現魚、蓮、鳥等象徵生殖的圖案符號。布貼畫也經常表現各種傳統人物與戲劇人物題材。
此外,在民間藝人巧手擺弄下,通過繡花、割花、砌花等手法,使日常坐墊、跪墊也變成一件件精美的裝飾藝術品。

【話説民間布藝】 第16張

瓜瓞綿綿 陝西千陽李愛姐

【話説民間布藝】 第17張

老鼠嫁女 慶陽

【話説民間布藝】 第18張

人物 布貼畫 陝西高鳳蓮


三、民間布藝的文化含義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國民間布藝多用一些隱晦的、象徵性的圖形,以花卉、蟲鳥、植物、動物等表達作者祈盼吉祥,趨吉避凶的美好願望: 老年人的用品多用“福、祿、壽”的題材,祝願老人健康長壽; 兒童用品常用老虎、“五毒” (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獅子等圖案,以取辟邪鎮惡,希望小孩像老虎一樣健壯成長的寓意; 新婚夫妻用品喜用鴛鴦戲水、蓮(連)生貴子、鯉魚鬧蓮(象徵婚姻和諧)的圖案,期盼家庭美滿,多子多福; 姑娘送給情郎定情香包、手帕等,以蝴蝶翩翩起舞之形或並蒂蓮花圖案含蓄地表達隱藏在姑娘心底的祕密,針針線線都浸染着愛慕之情。可以説在繁殖與護生這樣一個永恆的主題下,中國民間吉祥寓意圖案所體現的語言豐富性遠遠超過了世界上其他民族。

【話説民間布藝】 第19張

十二生肖掛件 甘肅慶陽

【話説民間布藝】 第20張

繡球 山東劉玉田

【話説民間布藝】 第21張

蛙枕 陝西千陽李愛姐


面對神祕莫測的大自然和人類不可逆轉的生、老、病、死現象,人們幻想自己能夠藉助一些外在的神力來改變不理想的現狀,如藉助猛獸來提高抗擊疾病、災難的能力,藉助魚類、蛙類的生殖能力來延續子孫後裔,在布藝作品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諧音吉祥圖案和具象徵性、寓意性的吉祥符號。其手法的應用主要有四種:
1.諧音法:如構圖中以蓮諧音“連”,借魚為“餘”,寓意“連年有餘”; 借柿為 “事”,借瓶為 “平”,借案為“安”,取意“事事平安”。喜鵲梅花,諧意“喜上眉梢”; 金魚玉蘭,取諧音“金玉滿堂”; 猴,取“馬上封侯”之意; 羊則有“三羊開泰”之祥瑞寓意。
2. 會意法: 即會意圖案的含義,以象徵吉祥。如繡球是古代女子挑選夫婿的信物,它被賦予了愛情信物的象徵寓意;栲栳帽,豫北兒童所帶圓圈的帽子,寓銬牢生命,永不丟失;猴子偷桃表示晉爵增壽。
3. 象徵法: 取其圖案的形狀反映吉祥主題。如五毒、十二生肖,百壽圖、鳳凰、麒麟、五福圖、雙喜圖等。
4.綜合法: 如端午節,穿黃色五毒服飾,是用其形,會其意手法。民間常説“抬頭喝藤黃,低頭見閻王”這是利用其有毒的黃色,繡上五毒蟲的形象採用以毒攻毒的含義,以企求子孫免除災禍。
這些圖案的運用已經成為一套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全國各個地區的布藝藝術中均有體現。

【話説民間布藝】 第22張

布貼工藝之一

【話説民間布藝】 第23張

布貼工藝之二

【話説民間布藝】 第24張

陝西千陽李愛姐的布藝


四、民間布藝的工藝製作
民間布藝與刺繡的關係極為密切,幾乎每種布藝均有一定程度的繡工,以此體現製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湛技藝。因此,民間布藝,從某種程度上説,也是精美的刺繡品。中國民間布藝工藝主要有刺繡、拔花、縫貼、纏織四種。
1. 刺繡工藝: 刺繡是最古老,也是最普遍易學的工藝,在古代是衡量女子手巧的標準。刺繡手法很多,各具特色,有平繡、包繡、套繡、網繡、十字繡、打子繡、割繡、堆繡等數十種。常見於枕頂、窗簾、帳沿、鞋面、荷包、扇套上,各種技法萬紫千紅,爭奇鬥豔。刺繡以地域、風俗的不同也分不同的風格與流派。南方地區的織繡歷史比北方長,技術較北方高,風格細膩雅潔;北方用針較粗,配色亮麗。
挑花是刺繡中最早廣為流傳的一種針法,又稱十字繡,要求嚴格按照面料經緯紋路,挑繡等距離、等長度的十字,排列成各種花紋圖案的刺繡形式,有獨特的變形吉祥幾何紋裝飾風格。刺繡時不傷布料,能加強布料的耐磨強度,此種針法適用於服裝、手帕、掛包、門簾、窗簾等實用品。
2. 拔花工藝: 拔花又稱扎花,其工藝技法近似紙紮。通過巧手將彩色綢緞或布料,撥弄為花、鳥、獸、蟲等造型,看起來新穎、柔和,它顫顫欲動,勃勃而有生機。拔花可分為硬拔和軟拔兩種技法。硬拔是剪袼褙為形,後包綢緞,如 “栲栳” 上的 “獅子滾繡球”、菊花等; 軟拔是直接用綢緞抽縫,如“栲栳”上的蝴蝶,“馬虎” 帽前額頂之花和葉等。拔花工藝廣泛應用於兒童帽栲栳頂之上,如陝北地區的男帽多有 “麒麟送子”、“相公帽”、“雪金蓮”、“福祿壽三如意”等; 而女童帽上多“鳳凰戲牡丹”、“秋葉海棠”、“臘梅報春”、“蝶戀花” 等。
3. 縫貼工藝: 民間最普遍採用的布藝技法,它不限於平面的刺繡,而是通過刺繡、抽縫、剪貼、疊襯等手法創作出立體或半立體形式的,具有一定動物、植物或人物外觀造型的民間藝術品。其手法是先用彩布縫製出各種造型的外殼,然後填充以棉花、穀糠、稻皮或藥用的綠豆皮、菊花、燈草及香料等,最後補貼上需要的圖案即成。縫貼技藝廣泛應用於一切民間布藝品中,如虎枕、荷包、香包、針扎等。
針扎香包就是典型的縫貼布藝,它是農村婦女用來裝針的配飾,是一種陰陽結合的實用香包。其造型千變萬化,有數百種之多。針扎分為陰陽兩層,陰層內填有棉花香草,香氣襲人,有健身防毒的功能,用於插針; 陽層精工巧繡,用作外套。用一根絲線固定陰層,穿過陽層,上下抽動,非常靈活。針扎香包通常掛在婦女腋下鈕釦上。
掛件,也是典型的縫貼布藝,它是在端午節胸前配掛小香包的基礎上逐漸演變來的一類較大的、新型的、具有吉祥寓意的壁掛。主要用於居家裝飾。
4.纏挑工藝: 如帳沿墜花和香囊、纏彩粽子、“團圓餅”、“彩錢”等,它是先用硬紙裱疊成形,然後用綵線沿邊纏繞,可以出現規則形狀的裝飾圖案,有些複雜的手法,還可纏中帶織(挑)則更為細膩美觀。纏彩粽子是民間端午節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一種祭品,其手法是先將硬紙折成三角六面體,把五色彩線規則地纏繞在六面體上,形成變形的三角圖案,五色絲線亦變形為摺合起來的六面體圖案。色線纏繞形成菱形方格,產生色彩推移效果,顯得豐富多彩,裝飾味很濃。

【話説民間布藝】 第25張

福娃 甘肅慶陽

【話説民間布藝】 第26張

絲粽子 甘肅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