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風箏

讓風箏

讓風箏 第2張

讓風箏 第3張

讓風箏 第4張

讓風箏 第5張

讓風箏 第6張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這是六朝時的南京春光,也還是現在的南京春光。是的,一千五百年了,南京的春天總是來得這麼遲,又總是那麼的短。

在這春天裏,我們可以一路賞花,可以出外踏春,也可以抬頭看天,看天上的風箏。這是南京最好的時光,也是放風箏最好的時光。在這個姍姍來遲的春天,讓南京的風箏多飛一會吧,留住我們難得的春光。

□實習生 姚聰

人物檔案

程文榮現任中國風箏協會裁判委員會主任,是南京風箏運動協會的創始人之一。從不做風箏也不放風箏的他,卻是全國最早制定風箏比賽細則的人。從1985年開始,程文榮每年都是濰坊國際風箏節的總裁判長。

朱長征在德國製作風箏。

人物檔案

朱長征今年46歲,是南京一位普通的鐵路工人,製作風箏只是他的業餘愛好。22年來,朱長征從一位業餘愛好者,發展成為多次獲得全國風箏比賽冠軍的風箏高手。

玩風箏玩出大門道

南京“沙燕”放飛柏林

2009年初,朱長征作為唯一的風箏製作人,隨江蘇省文化廳組織的民間手工藝團,到德國進行民間文化交流。

朱長征在柏林現場製作了精美絕倫的南京“沙燕”。這隻來自東方的“沙燕”,在歐洲大陸的上空倒轉騰挪,翩翩起舞,引得德國觀眾歎為觀止。

玩票玩出了專業水準,朱長征一定有他的獨得之祕吧,朱長征卻説,只是他肯鑽而已。

起初朱長征只是想買風箏來放着玩,沒過多久,就感覺這些“路邊貨”不帶勁。大學裏玩過航模的他,憑着自己紮實的空氣動力學知識,幾天工夫就把買來的風箏琢磨透了,照着樣子自己做。做完之後往天上一飛,又高又遠,比買來的原型還要好。

想不到自己這一琢磨就立竿見影,朱長征製作風箏的興致就更濃了。

13年前的一天,朱長征看着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黑蝙蝠”風箏,忽然想到,飛機有進氣道就飛得更平穩了,“黑蝙蝠”是不是也可以有這樣的導風槽呢?半天時間朱長征就成功地給“黑蝙蝠”裝上了導風槽。

最讓他開心的是,當時才6歲的兒子一個人就把比他還高的“黑蝙蝠”放了起來。“這是我一輩子的成就,以後全南京就都用我改良後的黑蝙蝠了。”不僅如此,風箏之都濰坊也摹仿了過去,全國各地都可以見到朱長征的導風槽了。

一般人玩風箏玩到這份上來了,應該沒啥激情了吧。朱長征説那會有點小名氣了,也沒把其他人放在眼裏了。如果不是10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朱長征可能就會意興闌珊,玩不下去了。那一年他認識了南京市風箏協會的人。

“完全不一樣,”説到這裏朱長征一連重複了幾遍,很是感慨,“真是有那種感覺,那個啥,對,豁然開朗。見識了協會裏的那些高人,我之前的那些小得瑟,自己都替自己害臊。”

南京市風箏運動協會正式成立於1985年,曾多次組隊在全國風箏比賽中拿過單項冠軍、團體金牌。

在這個冠軍的團隊裏,朱長征如魚得水,他放棄了之前一般的商品風箏,向參賽用的競技風箏進軍。

競技風箏自然要難得多,也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比如朱長征現在最為得意的在德國飛過的牡丹“沙燕”,做這樣一個風箏至少要6天,每天8小時。

“我這是鑽進去了,我喜歡做精品,6天做一個精品出來是真享受,”朱長征一副陶醉其中的神情,“做風箏我要做到一個比一個好,總有個盼頭,這才能一直做下去。”

身為南京人的程文榮,自然是不遺餘力地推廣南京的風箏運動。談到南京的風箏界,程文榮認為,論技藝,南京風箏人可以排在全國前幾位,論製作,全國風箏的樣式有一半是出自南京。做風箏最好的材料沒有一項是南京產的,但南京風箏總能引領全國風箏的潮流。

提到南京風箏的歷史,程文榮更是如數家珍。南京風箏最早見諸文字記載是在六朝時期的樑朝:梁武帝蕭衍曾被敵將圍困台城,糧草斷絕,形勢危急。將軍羊侃獻計,把救駕密詔藏於風箏中,順着風向放到城外,搬取救兵。可惜被敵兵發現,亂箭射下。南京這個最早的風箏雖然沒能在軍事上做出貢獻,但它的出現,就證明了在1500年前南京的風箏已經很普及了。

説到風箏,不能不提到祖籍南京的著名文學家曹雪芹,他是一位傑出的風箏玩賞家和製作家,對於風箏製作,有着深入的研究,具有相當高的造詣。20世紀80年代以前,南京地區製作風箏的“名家、名人、名手”所使用的圖式、圖樣,大都出自曹雪芹著的《南鷂北鳶考工志》。直到今日,“曹氏風箏”的造型、扎制、圖案、繪畫、放飛辦法依然是南北方的主要流派。

程文榮認為,北京“沙燕”來自南方。沙燕下面是軟翅,適合在南方飛。竹子也是產於南方,若沒有人將南方風箏製作技巧帶到北京,北京人怎麼會用竹子做風箏?曹雪芹從小在南方長大,到北京後,結合南北風箏之長,而創造出了流傳至今的“沙燕”。

程文榮指出,風箏作為一門工藝,沒有創新就沒有出路。南京民間藝人就做出了大量創新,在全國首創軟骨架、無骨架、軟體傘翼型風箏,繪畫也由水彩、水粉、國畫顏料發展到化學墨水、彩筆色和合成染料。在美術工藝上,已由單純的畫增加到剪紙、粘貼、彩繪、刺繡、編織、噴塑等現代工藝上,融為一體。

曹雪芹曾是

傑出風箏玩家

風箏製作過程

第一步:先準備圖紙

特別推薦

第二步:已經繪製好的絹布

第三步:紮好的骨架

南京放風箏

好去處

放風箏一定要選擇空曠的大廣場,看看風箏高手朱長征的精心推薦:

城東:明故宮遺址公園,中山陵東窪子體育公園

推薦理由:帶小孩子一起去,放風箏的同時,感受偉人博大的情懷。

城南:中華門城堡一帶

推薦理由:在700年的明城牆上,老城南風光一覽無餘。

河西:綠博園

推薦理由:在綠博園看繁花似錦,花香中放飛心情。

江北:大橋下面明發濱江新城

推薦理由:江邊風大,帶上大風箏盡情地飛吧。

江寧:九龍湖畔

推薦理由:在九龍湖畔,您可以躺着放風箏。

第四步:裱糊

放風箏技巧

成勇 繪

圖片由朱長征提供

就拿這個牡丹“沙燕”來説,需要什麼材料呢?

湖州絹布,一米35元,上色的顏料,十幾塊一瓶,5年生的老毛竹几條,不會超過10元。再加上頂線和放風箏線,總共也就八九十塊錢的成本。

做起來就不容易了。傳統風箏四藝“扎、糊、繪、放”,放就先不説了,製作起來主要是八個字:造型、扎制、裱糊、美化。朱長征強調,有一個先決條件,想做風箏,就必須學會用縫紉機裁布,您如果嫌這婆婆媽媽的,下面就不用看了。

先設計好造型,按1:1比例畫出圖來。再準備硬紙板,照着圖式描下來,裁好。準備玻璃、電烙鐵,紙板鋪在玻璃上。

再就是扎骨架,這是風箏好壞的關鍵。扎骨架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講究對稱,馬虎了一點,一飛上去就立馬露餡。

為什麼要用5年生的老毛竹呢?用風箏界的行話來講,這樣的竹子“瘦幹”,裏面的水分都乾透了。竹節要長,這樣硬,彈性好。朱長征的經驗是,扎制一定要簡潔,能減少竹條就減少,複雜的東西往往不牢靠。

接下來將竹子劈成條,要保證竹子中間厚兩邊薄,上粗下細。用酒精燈慢烤,讓竹子彎曲變形,直到竹青冒油。

別看説得這麼輕巧,朱長征講,他算是手快的了,早上起來開始扎骨架,等到竹青冒油,天就黑了,紮紮實實的一天。

下一步是為風箏蒙面,關鍵在於裱糊,最好是用湖州出產的絹布。裱糊好了之後要上漿,這樣絹布就不會軟化了。

扎線要用點502膠,糊骨架用白乳膠。兩小時乾透。

最後的工序是美化,朱長征坦承,這麼漂亮的牡丹花他畫不出來,都是他的賢內助畫的。但基本的上色還是得自己做,上濃上淡了都會影響風箏的穩定。

朱長征還強調,頂線是關鍵,要比放風箏的線粗一點。

“好風箏沒尾巴,你要想玩好風箏,就得先明白這一點。”朱長征説。

風箏高手教你做風箏

成本不高,工夫不少

>>>延伸閲讀

最大風箏:15平方米

最小風箏:不足6平方釐米

目前南京城見到最大的放飛風箏,是由南京大學集體制作的“龍燕”風箏,面積達15平方米。2004年南京“名城會”期間在南京博物院內廣場展示,可惜只“在世”二天,晚間遇雨損壞。

最小的蝴蝶風箏,面積在6平方釐米以下,由513廠工人孫葉青繪製。

最長的長串“三角翼”、“彩虹”風箏,長達2008米,由7425廠退休幹部周學義製作。

1.在風力適足的時候,放風箏可以不必請人幫忙,自己拿風箏的提線,逆風向前邊跑邊看,直到感覺風勁夠,再停下來慢慢放線。

2.當風力不濟時,快速向後收線,給予人工加風,如感覺風箏線有拉力時,就要把握時機放線,若風箏有下降的趨勢,須迅速收回一部分風箏線,直到風箏能在天空挺住不墜。

3.當風力突然轉強,風箏搖擺而傾斜度過大時,有兩種控制方法: 一是迅速放線。二是迅速往風箏方向奔跑數步,可緩和其勢。

4.當風力停頓,風箏向下墜落時,可將風箏輕抖數下或迅速向後奔跑,如果後退無路,則可用迅速收線的方法處理。

5.如遇兩隻風箏線糾結在一起,不要驚慌,立刻與糾纏者靠近,互相交換調整,使線鬆開。

6.收回風箏時,要慢慢收線,收線要儘量遠離有高大樹木的地方。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