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進補 春天打虎」 看看各地都在吃什麼?

「冬至進補 春天打虎」 看看各地都在吃什麼?

冬至是華人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是一個特殊的節氣,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冬至是自然界陰陽更替的特殊日子,「至」者,極也,冬至這一天,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是一陽初生的重要時刻。俗語説:「冬至進補,春天打虎」,中醫講究保護初生的陽氣,認為冬至前後是進補的時期。今年冬至是12月22日7時3分。

「冬至」 又稱為「至節」,因為它是「陰極之至」、是「陽氣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又由於冬至過後,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 「冬節大如年」的説法,意思是説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另外,冬至又有如「亞歲」、「如正」(新正)、「履長節」等稱呼,民間則多稱為「冬節」。

在古代,冬節曾是一個隆重的日子,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記載,又因為周曆的正月是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元旦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説:過「冬節」是自漢代才有的。漢代甚至在冬至前後,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全部休假來慶賀這個節日。

民間又以冬至日到來之先後,及當天天氣的好壞,推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説:「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其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而中國各地區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又有不同的冬至飲食文化。

蘇州人過冬至吃「混飩」憶西施

據説,蘇州人冬至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 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於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後食羊肉的最高峯。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興旺,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説法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説法。餃子餛飩這類象徵團圓的食物可謂冬至餐桌上的首選。那麼冬至吃餃子餛飩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漢朝的時候,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叫渾氏和屯氏的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了「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

流傳到今,在冬至這一天北方大部份地區都要吃水餃或者餛飩。

河南人吃「捏凍耳朵」

「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

他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

福建冬至暝搓丸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於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圓坯,然後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冬至暝搓丸」。有的把糯米捏成豬、狗、元寶等形狀,取「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

早上主婦就把「丸子」倒進鍋裏,和生薑、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後,全家人分而食之。

寧夏冬至吃「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主婦們早早地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淨、熬湯,熬好後將蘑菇撈出;羊下鍋烹炒,水汽炒乾後放姜、葱、蒜與辣椒麵翻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一醃(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麵、精鹽、醬油;肉爛以後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

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台灣人冬至用九層糕祭祖

在台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

潮汕人冬至吃甜丸

古人認為「冬至陽生,萬物甦醒」。雖然還處於寒冷季節,人們卻已聞到了春的氣息。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餚,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汕人盛行吃甜丸。

甜丸即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圍坐在竹葫或大盤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攪搓成的粉團,以兩隻手搓成彈珠一樣的丸子,叫「冬至丸」。

冬至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牀後,都要吃一碗「冬至丸」,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

韓國人冬至吃紅豆粥

冬至在韓國也是比較重要的節日,從這天起代表冬天已經到來,寒冷的季節需要足夠的温暖與營養,所以韓國人每到冬至這天必須喝紅豆粥。冬至這天,北半球晝短夜長,從這天后,白晝就開始變長,黑夜慢慢變短。這天作為養精蓄鋭的好日子,韓國人特別的重視。韓國自古有冬至天吃紅豆粥的習俗,一方面是驅邪,另一方面是增添營養。

在韓國人的傳説中,有一種説法是在中國上古神話時代,有個叫共工的人,他的兒子名叫修,修在「冬至」這天變成了魔鬼,他在成為魔鬼前特別討厭紅小豆。為了驅逐鬼怪,人們就特別選在「冬至」這一天做紅豆粥。因此,「冬至」喝紅豆粥這個風俗在韓國流傳至今。

日本人冬至吃南瓜、泡柚子浴

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大,自古就將冬至視為太陽誕生日,是新年的起點。雖然日晝時間逐日增加,但仍需要歷經一段十分天寒地凍之時,因此為了強身補元氣,並增強免疫力,在冬至這天吃南瓜,他們認為南瓜豐富的營養成分正是嚴冬青菜稀少時節的最佳營養補品,可用以驅寒御蝕,增加體能,健康地度過嚴酷寒冬,因而有「冬至吃南瓜得長壽」一説。

日本人會選擇在冬至這天泡柚子澡,是為了提升體温驅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感冒症狀、神經痛與腰痛等。當然不論是南瓜或是柚子,黃澄澄的圓形狀,有若太陽誕生之始,也有着豐收及圓滿的氣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