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祭灶

春節習俗--祭灶

春節對於國人來説,是個非常重大的節日,其隆重程度不亞於西方自己國家過的聖誕節.對於孩提時代,印象中春節來了就可以吃好吃的,穿漂亮衣服,説什麼做什麼都會比平時自由許多,也會把自己的快樂感染給周遭的人,那時候覺得過年真的很開心.要過春節,自然少不了説到祭灶.也就是我們常常説的打發灶王爺上天.

春節習俗--祭灶 第2張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作為春節之前的最後一個節日習俗,他影響很大.據説這一天的由來,是因為傳説古時候每一個家庭之中都有一個灶王,其實就是我們每天吃飯的地方,所以也叫灶台,灶王爺就在我們做法的地方,傳説他是玉皇大帝坐下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在古時候能夠吃飽穿暖已經是過的很不錯的了,所以人們對灶王爺當然是勤加供奉,不敢懈怠.總是希望能夠讓灶王爺開心,回去多説自己家的好話,使得玉皇大帝一聽之後給自己帶來好運.其實玉皇大帝也挺忙的,不一定能聽灶王爺訴説每個百姓疾苦吧.也就是我們心裏的一種願望.到了祭灶那天,就是灶王爺上天彙報的日子,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到這一天都是呆在家裏的,他上天要想玉皇大帝説明情況,雖然只是個傳説,但是人們因為這個傳説,更發明了一種糖瓜,送給灶王爺,希望他老人家上去之後多説好話,最起碼不説壞話,俗話説了,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灶王爺吃了人家的飯,自然要想着替人家辦事嘍!在這一天,給他老人家打掃乾淨,貼上對聯,送上糖瓜,然後入夜之後敬送上天,這就是我們的春節前的祭灶習俗.

春節習俗--祭灶 第3張

這個習俗自古就有,流傳至今!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説:"灶君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 膠牙餳 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説壞話。"

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也因為這個風俗,使我們吃到了各種各樣的食物.藉着過節,可不就開始大吃大喝,其樂融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