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民間裝飾彩色剪紙、染色剪紙

中國傳統的民間裝飾彩色剪紙、染色剪紙

染色剪紙,顧名思義就是彩色點染和剪紙技藝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是剪紙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國畫、壁畫和木版年畫等傳統繪畫藝術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彷彿繪畫的民間剪紙造型藝術。從對其定義的梳理來看,這種剪紙還應包括勾繪與剪紙相結合的部分,也即人們常説的“剪繪”,然而從習慣以及該稱謂被廣泛接受的程度上來看,還是保持“染色剪紙”的名稱較為妥當。關於染色剪紙的歷史,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對此知之甚少。目前所能查到的較早典籍,是明代《蘇州府志》中的一條記錄:“蘇州有趙萼者,用紙剪刻成花鳥走獸之形,用顏色暈染如繪畫,再浸以蠟,用薄紗夾在中間,於陽光燈火中,看去更加光明瑩澈。”清代關於染色剪紙的記錄,主要集中在兩位江浙籍的藝術大師身上,他們是江舟和包鈞。江舟善畫工剪,作品曾敬獻給乾隆,並得到帝王的賞賜。包鈞在道光年間以剪書畫為一時絕藝,所作草蟲魚鳥仿若天成,引得當地名士為其吟詩讚頌:“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總不如。”以上三則史料説明,染色剪紙至少在明代已經出現,清代得到繼承和發展。

中國傳統的民間裝飾彩色剪紙、染色剪紙 第2張

提到染色剪紙,人們首先想到的大約就是河北蔚縣。的確,蔚縣剪紙幾乎成為我國民間染色剪紙的一個代名詞。因為無論從產業規模、藝術成就還是影響力來看,蔚縣剪紙都是當之無愧的行業翹楚。所以不少人甚至認為,蔚縣是全國唯一的染色剪紙產地。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歷史上我國出產染色剪紙的地域可謂極其廣泛,如河北三河、遷安、豐寧,山西廣靈、靈丘,甘肅天水、通渭,陝西富縣、周至,山東煙台、濱州、高密,河南靈寶、陝縣、盧氏,廣東佛山,以及安徽和福建等地。這些出產染色剪紙的地區分佈廣泛,遍及南北各地,而且剪紙的地域特色鮮明,風格各異,共同構成了一個百花齊放的多彩局面。

中國傳統的民間裝飾彩色剪紙、染色剪紙 第3張

彩色剪紙的一種。術語謂之“點色”。作法是將剪刻以後的作品,施以色彩渲染。多用宣紙或連史紙,紙薄易洇染時以品色加白酒調和,滲透性強,每次能染二三十張。為了適宜點染,以陰刻為主。這種染色剪紙,在河北、山西、福建等省均有流傳。特點是用色明豔,具有暈味,有強烈的民族特色。染色剪紙分單色染和彩色染兩種,其彩色剪紙工藝奇特,由點染、塗染、暈染、套染、渲染等染成,主要於廣靈和蔚縣為主要產地.


中國傳統的民間裝飾彩色剪紙、染色剪紙 第4張


提到染色剪紙,人們首先想到的大約就是河北蔚縣。的確,蔚縣剪紙幾乎成為我國民間染色剪紙的一個代名詞。因為無論從產業規模、藝術成就還是影響力來看,蔚縣剪紙都是當之無愧的行業翹楚。所以不少人甚至認為,蔚縣是全國唯一的染色剪紙產地。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歷史上我國出產染色剪紙的地域可謂極其廣泛,如河北三河、遷安、豐寧,山西廣靈、靈丘,甘肅天水、通渭,陝西富縣、周至,山東煙台、濱州、高密,河南靈寶、陝縣、盧氏,廣東佛山,以及安徽和福建等地。這些出產染色剪紙的地區分佈廣泛,遍及南北各地,而且剪紙的地域特色鮮明,風格各異,共同構成了一個百花齊放的多彩局面。

中國傳統的民間裝飾彩色剪紙、染色剪紙 第5張

從工藝上分析,我們可以按剪和染的先後順序,把染色剪紙分為先剪刻後點染和先點染後剪刻兩種。先剪刻後點染型的剪紙,目前屬我國染色剪紙的主流,如上文提到的河北蔚縣、遷安、三河,河南靈寶、陝縣、盧氏和甘肅隴中,而又尤以蔚縣為代表。蔚縣剪紙,是指產生於河北蔚縣的一種以刀鏤刻,以顏料點染的彩色剪紙。其基本工序為:以50張左右的薄宣紙連綴為一沓,用預先設計的樣稿或薰樣覆蓋其上,再以刀具緣圖鏤刻。然後把單色剪紙以約5張為一沓分開,以調和了酒精的品色點染,待幹後揭開即成。這種製作程序代表着高度成熟的染色剪紙技藝與該類作品商品化、產業化的趨勢,也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如蔚縣近郊的豐寧,以及山西廣靈、靈丘和大同等地。據説,早年陝縣南溝村的剪紙染色時甚至不用毛筆,而是採用直接在顏料碗中蘸顏色的方式染色。雖然工序同蔚縣基本相同,但剪既不如刻精細,蘸染也沒有毛筆繪染清雅流暢,最終呈現出的藝術風格也較為大氣粗獷,和蔚縣剪紙的精緻古雅形成較大的反差。

中國傳統的民間裝飾彩色剪紙、染色剪紙 第6張

山東膠東地區的剪紙是我國染色剪紙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在工藝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即是先繪畫點染,後依圖剪剔去空白。在膠東,染色剪紙多用於春節或婚慶時裝點窗户,所以又叫“窗染花”。這種染色窗花既有染和剪相結合的形式,也有繪和剪結合的樣式,而先勾繪後剪制的剪紙,以其高度的藝術成就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我國染色剪紙的卓越代表之一。在地域上,膠東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煙台地區,而盛產染色剪紙的縣市主要有牟平、棲霞、萊州、黃縣和招遠。這些地方自古為齊魯故地,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藴,人民多尊崇文化,雅好詩書,鄉野村夫也大多都粗通文墨。所以對於傳統文化藝術的崇尚,孕育了窗染花這一優秀民間藝術形式。膠東地區製作染色剪紙的藝人,多為婦女,她們不僅長於剪紙,更善於繪畫。她們先用較細的毛筆繪出對象的輪廓結構,然後用彩色或平塗或渲染,最後再以剪刀剔去圖案主體以外的空處。以這種技法創造的剪紙作品,既有民間繪畫的趣味,又保留了剪紙的藝術語言,兩者相得益彰。除山東煙台地區以外,流行先染再剪工藝的地區還有廣東佛山,以及鄰近的福建等地。在廣東佛山,染色剪紙被稱為“紙寫料”和“銅寫料”。只不過“紙寫料”是以紙張為材料的染繪剪紙,而“銅寫料”則是在銅箔上繪畫的剪紙式樣,雖然工藝相近,但銅箔由於其材料的特殊性,呈現出華美富麗、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

中國傳統的民間裝飾彩色剪紙、染色剪紙 第7張

以蔚縣、遷安、三河等地為代表的剪紙先刻後染,以造型和設色見長,風格古樸細膩,渾厚而典雅;而以膠東諸縣和廣東佛山等地為典型的先繪後刻型剪紙,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繪畫稱奇,頗具傳統文化意藴與民俗民間趣味。另外,染色剪紙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陝西富縣和周至等地的“薰畫”,即在剪紙薰樣上稍加點染,所形成的黑底彩繪的藝術效果,別具一番韻味

中國傳統的民間裝飾彩色剪紙、染色剪紙 第8張

通過以上梳理不難看出,染色剪紙在我國不僅分佈的範圍廣,品類與風格也多樣化,而且也是對單色剪紙的一個有益補充,極大豐富了民間染色剪紙的藝術陣營。時至今日,許多曾經在大眾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染色剪紙,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不禁令人感到十分遺憾。箇中原因固然與社會轉型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有關。但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點染和勾繪畢竟只是對剪紙這種藝術形式的一個有效的補充,目的是為了豐富和加強剪紙本身的藝術語言。然而一味地強化剪紙的繪畫性,必定會削弱其作為民間美術的獨立的藝術價值,使剪紙走向另一種藝術形式———繪畫,其結果不是變成繪畫,便是被繪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