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豆製作網

在記憶中褪色的老行當—剃頭匠


記憶中,我曾夢過那條老街,那時一張張老舊的人力自行車還在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在路上匆忙走過,年幼的孩子還在街邊嬉戲玩鬧,年輕力壯的成年男女搬運着種類繁多的貨物,年邁的老人三五成羣的在牆根的屋檐下擲着骰子,玩着橋牌,一聲聲吆喝還回蕩在我的耳邊,一點點的印記卻已在記憶中褪色。

【美文朗誦】解放雙眼聽美文!

謝師傅的理髮室,招牌已經褪色,看不出名字。

謝師傅1971年開始理髮,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了。

謝師傅手中的吹風機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可謂“古董”。

謝師傅介紹,理髮的孩子是她看着長大的,從小就在她這裏理髮。

謝師傅的理髮室,男女老少的顧客都有,大家都信賴她的手藝。

四十多年的理髮椅

梳頭髮刷子毛都已經隨時間變短

四十年陪伴謝師傅的理髮工具,剃刀從很厚變成很薄,凳子也從新到舊。

在昭通牛角灣的一個小巷中,沿着小道走入小巷深處,曾經的街邊小攤已成為間間門鋪,但是,那最初的老行當技藝還一直延續至今。這是一間不足30平米的門鋪,門口的招牌都已經褪色得看不出名字,她就是40多年的活招牌。一張老舊的理髮椅就放在店中央,兩面寬大的鏡子相對而鑲嵌在牆壁中,牆邊還放着一排小凳子,供等待理髮的客人們暫坐,泛黃的瓷磚述説着這些陳舊技藝,瓷磚上的一縷縷斷髮回憶着這些古老技藝的傳承。

這間店是主人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謝師傅告訴我們她理髮已有40多年了,國營改制,上門理髮的全是老顧客,老中青的顧客都有,只要他們能説出的樣子,謝師傅都可以剪,有的顧客從小就一直在這剪頭髮,剪了40多年。南門、機場那邊的老顧客都會打車過來,生意很好,特別好的時候一天可以收入好幾百,她説本來就有退休工資,理髮是不捨得丟的老手藝,也是“混日子”的方式。

71年的昭通帶着最古樸的美,國營的理髮店裏迎來了一批新學員,這些不足18歲的稚嫩臉龐帶着不願的神情,幼小的心靈帶着一絲絲擔憂。在這個理髮會被看不起的年代,28個孩子開始了3個月的基本功練習,教他們的老師都是外地請來的剃頭匠,謝師傅就是這些孩子中的一個,她接下了老師手中的推剪和剃刀時就開始了她的理髮生涯。謝師傅一開始就在黃演街的前進理髮室,一剪就是30年,之後到了西街的人民理髮室,幾經輾轉,在國營改制後的謝師傅就用自家的店面開起了自己的理髮室。

雖是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理髮也不是這麼簡單的,過去的剃頭匠都要必備10般技藝:梳、編、剃、刮、掏、剪、染、補、結、舒,現在懂得人也不多了,也就沒這麼講究了。特別是刮臉,不僅要颳得乾淨,而且還要舒服,先在臉上抹上一層肥皂泡沫,再用刮鬍刀將表面的鬍鬚刮乾淨,然後用熱毛巾熱敷一段時間,最後再用另一種刀具將鬍鬚根部做更細緻的清理,這樣刮完之後,通常三四天摸不到鬍子茬,非常乾淨,而現在的刮鬍手藝已經大不如以前,通常第二天就能摸到胡茬。“這些技藝現在都沒有人學了,也沒有人願意學了。”謝師傅微笑這告訴我們,她收過3個徒弟,之後她也不想再教了,接着謝師傅向我們展示了她用了幾十年的理髮工具,3把老式電推剪,1把謝師傅的老師就開始用的手動推剪,一個吹頭髮不會發出聲音的吹風機,4把原本很寬,時間久了已經磨薄了的剃刀,看見這磨薄的剃刀,謝師傅笑着説:“這都是她的老夥伴了,真是鐵棒磨成針呀。”謝師傅的店還延續着以前剃頭店的擺設,傳承這古老技藝的魅力。

“操世上頭頂大事,理人間萬縷青絲”古老的技藝還在心裏,十指的温柔還在延續,細緻的活兒還在傳承,這些“老土”的技藝都快消失,當年的髮型已被五顏六色的新鮮髮型代替,但不變的是老匠人對生活的嚮往,執着和對往昔的記憶。


圖片/陳顯澤 王凱 配音製作/王凱 圖文編輯/金昌文 辛樂一 張紹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