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話忠義

端午節話忠義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國家,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

這就是端午節的起源。憶古思今,讓人感慨萬千。虎狼之秦的暴政被屈原所預知,因不忍見國土遭侵佔,百姓受暴政之苦,萬般無奈的屈原只好以死警世。

屈原堅貞不屈的精神,秉承了中華民族捨生取義的傳統精神,是對國家之忠,對百姓之義,這種忠義之舉永遠光耀古今。

——摘編自正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