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埠木版年畫:百寶箱點亮手工生活

楊家埠木版年畫:百寶箱點亮手工生活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楊家埠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

深秋,燦爛的陽光將青雲山年畫館寬敞的院子曬得暖洋洋的。一位頭髮皓白的老先生手執刻刀,以梨木為版正在專心致志的刻制一幅畫樣。但見老人運刀曲折隨意,刀下的線條清晰明快。這位刀頭具眼、指節通靈的民間手藝人就是在木版年畫界大名鼎鼎的張殿英。從收集殘存的老畫版到培養傳承人,老人與木版年畫結緣已有60多年。他不僅試製成功了失傳已久的印金、粉印和拱花,全面恢復了古代濰縣年畫技藝,更推動了楊家埠木版年畫品牌的樹立。“濰坊木版年畫史稱濰縣年畫,明清兩代濰縣年畫的生產規模十分可觀,濰縣的楊家埠、寒亭、倉上等十幾個地方都有木版年畫的製作,楊家埠曾是濰縣年畫的生產中心和發祥地。明清時代濰縣形成了木版年畫大市場,被譽為全國三大畫市之一。史料記載興盛時這裏有畫店百家、年畫千種。”張殿英的描述彷彿讓我們看到了一幅畫莊畫店林立、人頭攢動爭買年畫的場面。雖然如今這樣的盛況已經渺若雲煙,楊家埠現在也僅有八九户人家在製作木版年畫,但是堅守這項技藝的人還在努力保住傳統技藝的本真。

楊家埠木版年畫:百寶箱點亮手工生活 第2張

按照傳統木版年畫生產行業的老規矩,每年十月初十開始印畫,臘月初十收案子。如同趕赴一場時間已定的盛會,木版年畫的手藝人仍在自發地響應這一古老的習俗。離農曆十月初十還有一個月時間,張殿英就忙碌了起來。時過境遷,年畫用的載體紙張經歷了從土紙到南方窄長紙到宣紙的變化,但是製作流程依然原汁原味。朽稿畫樣、雕刻木版、手工印刷、烘貨點胭,手藝人不敢怠慢每一個步驟。老人説雕版是木版年畫的基礎,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基本方法是“反正刀,開心法”,有了好的畫樣更要有好的刻工。因為最終年畫要呈現的不是簡單的圖畫,而是要表現出刻板的刀味和韻味。刻刀、立刀、裁刀、挖刀、剔刀,不同的刀具承擔着不同的使命,用它們起線、刻線、栽線……,熟練的技師遊刃有餘的驅使它們,在刀口之下出現了門神、觀音、牛郎織女,出現了天官賜福、子孫綿長、連年有餘,抒發着千年來人們心底共同的追求和渴望。

楊家埠木版年畫:百寶箱點亮手工生活 第3張
楊家埠木版年畫:百寶箱點亮手工生活 第4張

“紫是骨頭綠是筋,配上紅黃畫真新”,口耳相傳的畫訣説出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用色特點,畫工一般只用紅、綠、黃、紫這幾種顏色來表達年節的喜慶熱烈。蘇木莖稈做出鮮紅的胭脂色,國槐花蕾熬製出黃色,國槐果實製成槐郎當綠,向日葵籽殼做出紫色……就地取材土法制色,不貪多求快的手藝人自覺擯棄現代合成顏料,讓木版年畫攜帶着自然的印記和植物的芬芳。歷經繁複的工序,細膩的手工,木版年畫一年一度的出現在民眾最為盛大的節慶中,為人們帶來喜氣盈門,從鮮豔明媚到褪色飄零,登場時煊赫熱烈,離開時默默無言,張貼它的人並未在意,因為新的一年又會在版畫藝人手中被裝點的生意盎然。在傳統中,每一位從事木版年畫製作的手工藝人都算是一位優秀的產品經理,他們憑藉多年來的經營經驗和敏鋭的市場嗅覺,在開印前縝密思考,決定年畫的題材、品種和花色。張殿英選擇了“門神”作為今年開印的頭張。按照老禮兒,臘八日主人會將一點臘八粥抹到門神的嘴上算是對他守户看宅的慰勞。

楊家埠木版年畫:百寶箱點亮手工生活 第5張
印金門神 鬱壘 神荼

正如流傳的一句俗語“有錢沒錢,買畫過年”,歲首之前年畫會貼滿千家萬户的各個角落,把新年環境裝飾一新。現在年味淡了,年畫銷量驟減,木版年畫的發展和延續正處於生存和失落的十字路口。青雲山年畫館裏有一條朗朗上口的宣傳語“木版年畫靠我們傳承而發展,我們靠木版年畫出新而生存”。張殿英説祈子延壽、納福招財、驅邪禳災是年畫三種恆常的主題,楊家埠木版年畫要守正創新、隨俗而進,就要不斷豐富題材並探索新的形式。在單幅年畫外,張殿英和木版年畫藝人們開發出畫冊、冊頁、軸畫、紀念卡、藏書票等新形式藉以擴大木版年畫的影響力。他們將這些新形式定位為旅遊紀念品,尋找木版年畫脱離中國年俗而獨立生存的方式,進行展賣和定製。

楊家埠木版年畫:百寶箱點亮手工生活 第6張

張殿英老人已經年近八旬,眼光卻依舊敏鋭。説到守正創新、隨俗而變,張殿英密切關注着現代手工文化的重新出場。一個長約40公分、寬約20公分、高約25公分被刨製得光可鑑人的木箱成為張殿英木版年畫抵達現代手工的重要橋樑。打開箱蓋,刻刀、立刀、裁刀、挖刀樣樣齊全,鏟子、呱子、刨子、把子、搪子琳琅滿目,張殿英將它命名為“年畫工具百寶箱”。箱中裝滿了全套微縮的木版年畫雕版、印刷工具。一箱在手,人們就能按照指引,自己設計製作出節慶賀卡、生日賀卡、請柬……在張殿英的想象中,人們更可以根據需要變化出各種形式,將木版年畫這項傳統的民間技藝變成現代生活中體現個人情趣和個人審美的用心之做,成為獨一無二的溝通交流的現代流行文化作品。工具百寶箱成為保護、傳承木版年畫技藝的新途徑,從2003年創制到現在,約2000個工具箱被版畫愛好者買走,更多人用手工打磨的工具將傳統的木版年畫轉變為現代意義上的DIY創作。張殿英在他的著作《濰坊木版年畫傳承與創新》一書中寫到:“手工重新出場的意義,已超出一種物質生產力的利用和開發,而意味着一種有可能向大眾提供廣泛精神關懷的文化調節和補償機制的確立。張殿英説木版年畫不僅是一種實用的物件,也是一種文化的慰藉。”

楊家埠木版年畫:百寶箱點亮手工生活 第7張
張殿英在中央美術學院指導學生

除了在傳播傳承上充滿創新意味的百寶箱,青雲山年畫館的鎮館之寶是一張紙上的長篇鉅製“農家樂”。歷經14年構思,由531面畫版組成的32米長卷展示了古代人民一年四季的勞作、遊藝、節慶禮儀。在碾米磨面的冬季勞碌中,在殺雞、割肉、買菜、購魚的準備過年的熱火朝天中,年畫雜品年貨攤和畫店加進畫幅,一個方形遮陽傘下掛滿了年畫樣張。木版年畫店裏擺滿了貨架,小夥計扯開嗓子唱賣年畫,熙熙攘攘的人羣爭相購買。遠處大車拉、小車推、扁擔挑、肩扛、驢馱,濰縣木版年畫正被販運到全國各地。這是張殿英用心描摹的濰縣木版年畫的輝煌時代,更希望木版年畫再次迎來黃金時代。

楊家埠木版年畫:百寶箱點亮手工生活 第8張
農家樂-放煙火
楊家埠木版年畫:百寶箱點亮手工生活 第9張
農家樂-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