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武強年畫簡介、衡水武強年畫圖片欣賞

由武強年畫是土生土長的一種民間藝術,總被官方視為“粗俗”之品而被排除在藝術史冊之外,又因為它是一年一度的節俗時令裝飾品,用價格低廉的毛頭紙製作,很少有人保存或者使用多年,因而造成武強年畫很難找到準確的歷史起源。但從博物館搶救、收存的大量民間年畫古版和年畫資料考證及文化考古,它當始於宋元時代,興起於十五世紀初葉,十八世紀是它的全盛時期,鼎盛時有畫店幾百家,縣城周圍幾十個村還有很多畫業作坊,每年中秋節以後,這裏的畫市十分熱鬧,那些掛在街道兩旁的年畫,有歷史人物、神話傳説、寓言童話、喜壽祝辭、人情風俗、兒童婦女、花卉山水等。為數眾多的歷畫、門畫、燈畫、窗畫、對聯、條屏、中堂等年畫,大多寓吉慶之意。

武強年畫到清代康熙、嘉慶年間進入鼎盛時期,有文獻描述:除縣內有星羅棋佈的年畫作坊,在全國還設有180多處年畫印刷點和批發莊,年印刷量達一億開張,暢銷國內18個省。到晚清、民國,武強年畫一直譽滿民間、興旺發達。根據史料記載,日寇侵華,燒殺搶掠,許多年畫遭受了滅頂之災,許多珍貴的畫版毀於一炬,眾多畫業作坊相繼倒閉。1954年,全縣有9個鄉、17個村恢復了年畫的生產,註冊的有35家,出版109個品種。1980年,國家文化部批准成立了“武強年畫社”,授予獨立的出版權,進一步促進了武強年畫的正規化、規模化發展。到2002年,武強共出版年畫780種,發行6000多萬張,而且,在這期間,武強年畫在繼承中不斷提高,兩次獲得河北省美術百花獎和名牌優質產品,並有《大戳錘門神》、《海峽兩岸倍思親》等30多幅作品分獲全國、國際大獎。

武強年畫藝術風格

河南武強年畫簡介、衡水武強年畫圖片欣賞
河南武強年畫簡介、衡水武強年畫圖片欣賞 第2張

“南桃(蘇州桃花塢)北柳(天津楊柳青)論畫莊,農家年畫數武強……”產生於燕趙大地的武強年畫,出自北方農民藝人之手,帶有燕趙人民粗獷豪放的風格特徵,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經歷代藝人的發展創作,逐漸形成了武強年畫獨特的藝術風格。

武強年畫題材廣泛

從天到地,從古至今,從幻想到現實,武強年畫題材豐富多彩,有神像、戲出、節俗年畫、農事耕作、風趣幽默、娛樂百戲、歷史典故、新聞時事、組字畫謎、智力遊戲、山水、人物、動物花卉、春宮圖等,品類繁多,洋洋大觀,美不勝收,成為農耕社會民間藝術的百科全書。

河南武強年畫簡介、衡水武強年畫圖片欣賞 第3張

形式多樣

適應各地人們不同的風俗習慣、房間佈局,武強年畫分門別類“量體裁衣”,創造出門畫、中堂、對聯、條屏、貢箋、窗畫、灶畫、月光、炕圍、桌圍、雲子、開條、斗方、燈方、扇面、繡樣兒、張噠、冊頁、西洋鏡 、博戲圖等共計30餘種,有講究地張貼或應用於不同部位,滿足了廣大人民美化生活環境、寄託民俗願望的多種需求。

河南武強年畫簡介、衡水武強年畫圖片欣賞 第4張

盤長

構圖飽滿

構圖飽滿首先是適應木版印製工藝的要求。因為木版年畫全靠手工印刷,畫版上若有大片空間,便會塌紙沾污畫面,因此,藝人總是儘量把畫稿畫得圓圓滿滿,幾無空閒,在無法補起的空間上,也是添加一些與主題相關、象徵吉祥、發財之類的圖案。或者在大片空地上加刻獨立的“墊版符號”,這種豐滿的畫面有助於造成一種充實感,一種熱鬧氣氛。也表達出人們希望生活圓圓滿滿的美好願望。

河南武強年畫簡介、衡水武強年畫圖片欣賞 第5張

打金枝

造型誇張

武強年畫在人物造型上大都是五短身材,誇張的頭部重點表現眼睛,目語心聲。注重表現不同人物的品格和氣質,講究“武將要威風煞氣,文官要舒展大氣,美女要窈窕秀氣,童子要活潑稚氣”。藝人筆下的動物更是大膽誇張頭部的刻繪,有“十斤獅子九斤頭”之説。

線條粗獷

武強年畫在繪稿上用線簡練,線刻大刀闊斧,粗獷奔放,挺拔疏落,高度概括,以陽刻為主,兼施陰刻,運用黑白對比的手法,發揮刀味木趣的效果,呈現出古樸稚拙的藝術風格。也有一些作品陰陽結合、剛柔並濟,以粗獷有力的線條區分大的輪廓結構,以委婉頓挫的線條勾勒細部裝飾,通篇看去整體感強,既大氣磅礴又精製細膩。色調鮮明  武強年畫印刷以紅、黃、藍三原色和黑白為基調,色彩鮮豔、對比強烈。通常神品為紅、黃、藍三套色,戲出花卉類則增加一個品紅。因黃、藍重疊可壓出綠,黃和粉紅重疊可壓出桔紅,粉紅與藍重疊可壓出紫,這樣,三套色版可印出紅、黃、藍、綠、紫五種顏色,四套色版可印出紅、粉、黃、藍、綠、桔、紫七種顏色,收到豐富的色彩效果。

河南武強年畫簡介、衡水武強年畫圖片欣賞 第6張

騎馬門神

武強年畫常以諧音、喻義、象徵等藝術手法裝飾畫面,即選定世俗認同的吉祥物為代表,表現人民大眾祈福求祥的美好願望。如喜鵲、梅花寓意“喜上眉梢”,蓮花、鯉魚寓意“連年有餘”,牡丹、花瓶寓意“平安富貴”等等。

圖文並茂

武強年畫許多作品都配有簡明詩詞,語言樸素,通俗易懂,裝飾畫面,突出主題。題詞多用四言、五言、七言或十言(三三四排列)句,讀來朗朗上口,饒有韻味。寓教於樂,於鄉土特色中透露出文雅情趣。

河南武強年畫簡介、衡水武強年畫圖片欣賞 第7張

吉祥寓意

武強年畫發展史

武強位於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的東北部。地理上為黃河流域的冀中平原,四季分明,氣候温和。武強古屬冀州居九州之中,是中華文明開創的首善之區。明顯的地域優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多種條件。元人劉固在《遂洲道中》記述了歷史上這個地域發生的重大事件。村落有古風,人間無時裝。遼宋舊分野,燕趙古戰場。蚩尤亂涿野,共工謫幽邦。郭瑰致樂毅,荊軻攜舞陽。臧盧互反覆,安史迭稱狂。山川一古今,人物幾興亡。天地行日月,萬代傳景光。

這裏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國時,為燕國和趙國的邊界,被稱為燕南趙北之地,在武強北部邊沿地帶的召會村古代有趙國之“界石”,召什村即“趙石”演變而來。荊軻剌秦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燕趙愛國精神,激勵着世代武強人民。

冀中還是中國正統思想儒家學説的第二發祥地,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是廣川鎮人今屬景縣,(同屬衡水市轄區)。武強鄰縣獻縣是從漢代河間獻王劉德之稱謂而來。獻王崇尚儒學,史載“山東儒者多從遊”可以説是獻縣當時儒學的一箇中心。

以上情況説明,武強年畫的形成和誕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大背景下相互影響、交流的產物,有着得天獨厚的人文背景。然而,從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而論,武強都是個“地瘠人貧”只靠農業不能維持生活的窮地方。據《深州風土記》載:“武強地瘠人貧,物力稍絀,民往往畫古今人物,刻版集印五色紙上市鬻售,悦婦孺。其事至鄙淺,然頗遠行……。”“歷來為該縣商業之一大宗”(民國二年直隸商品陳列所調查實業之得失)。武強地處黃河故道的平原上,地勢低窪,積水難排,十年九澇,縣城三遷皆毀於水患。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武強人民,戰天鬥地,苦苦地尋找謀生度貧的手段。正所謂“天無絕人之路”、“一方水養一方人。”地處冀中平原的武強,無山澤之利、亦遠離湖海之惠。有劣勢的自然環境,也有優勢的物質資源。我們聰明智慧的祖先依靠本地盛產蘆葦、麥秸來造紙,利用當地生產的紅花、槐黃、靛蘭做成天然顏料,土生土長的杜梨木用來雕刻木版。把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與自然條件的利用結合在一起,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豐富,經長期的發展、完善提高創造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武強年畫。它還與古老的剪紙、石刻、節日習俗、自然崇拜、宗教激發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基因和歷史淵源。

“年畫”之稱來原於道光二十九年,李光庭著《鄉言解頤》中的“新年十事”

説“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過去武強年畫稱“武強畫”、“五色紙”。(《深州風土記》)被文人士大夫視為不能登大雅之殿的俗文化,被看成是“粗俗”、“至鄙淺”。只能“悦婦孺”“供稚子之戲耳”,不被人們重視。它又是一年一度的節俗時令的裝飾品,每年都除舊佈新,很少有人保存。因此史料匱乏,很維找到其準確的歷史起源。據現在武強年畫博物館的文物資料《盤古至今歷代帝王全圖》所列,“至今”、“全圖”的最後一們皇帝是元代開國皇帝鐵木真,其祖版應是創作於元代初年。其生產該畫的作坊應早於此畫年畫。因此武強年畫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定為宋元時期是較為可信的。從武強年畫博物館現在的進代古版淨臉門神《抱鞭鐗門神》、對聯古版《父子協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變金》、以及《蘭亨序》(該圖注有明代永樂十五年閏五月十九日蘭雪軒寫)等字樣分析,明代初年武強年畫已有相當高的造型設計能力和鐫刻水平,已趨成熟階段。而現存的部分炢燃料則更早於這些古版年代。如《洗硯圖》、《尋梅圖》、《尋梅圖》等,畫面更為古拙、典雅,造型精確,鐫刻老道,應是早期石刻版畫轉木刻版轉木刻版畫之典範。

武強年畫發展到清康煕、嘉慶年間,社會安定,各業繁榮,為年畫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環境。這時,武強年畫的生產以縣城南關為中心,幅射周圍68個村莊,可謂村村點染,户户丹青,很多農民以年畫為副業,多數農忙務農,農閒印畫。當時中秋節後各地畫商雲集武強,武強縣城南關車水馬龍,人山人海,各客店都人滿為患,熱鬧非凡,使這裏形成全國最大的年畫集散中心,出現的著名畫店有“天玉和”、“萬興恆”、“寧泰”、“泰興“四大家之後相繼出現了“祥順”、“德隆”

“東大興”、“義盛昌”、“新義成”、“吉慶齋”、“同興”、“大福興”等八大家。各村小作坊難以數計。這些大的畫店都是長年生產,皆為前店後坊的經營模式,臨街開門售貨,後院為雕版、印刷作坊。出樣子有專門畫師,有些畫師專門受聘於某作坊,有的在家專門從事畫稿,等作坊上門求畫樣子。歷史上著名的畫師有段老朋、閻老墨、韓春堂、趙大亨等。有的畫店長期僱工五六十人,幾十台刷畫案子,最大的“寧泰”長年僱工300多人,在武強的南關有畫案100多台。在本村舊城村有50多名,還在西安、內蒙等地設有外加工點。到清後期,最為興盛的是“雙興順、正興和、乾興、福興德、德義祥、德祥”還有從前老八家中的“同興、新義成”加在一起,被稱為“新八家”。仍以南關為中心,設有“畫業公議會”,“新義成”掌櫃王訪臣和“吉慶齋”掌櫃李強齋先後為會長。協調畫業事宜,統一熬製顏色,規定市場價格、保證生產質量、市場穩定,使武強畫業生產一度趨於規範化生產、經營。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社會發生變化。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國,人民的觀念隨着時代變革而發生改變。西洋的行進技術隨着洋人的尖船利炮傳入中國。天津出現了石印版畫,上海出現了膠印月份版年畫,給木版年畫帶來了強烈的衝擊。到20世紀30年代各大城鎮幾乎為石印年畫和月份牌年畫一統天下。各地年畫產地的木版年畫連續垮下來。這時,武強年畫仍然保持着一定規模和發展勢頭。此時蘆園村“新義成”也引進了石印機開始石印和板印同時進行,爭取了經營的主動權,為了降低成本,掌櫃王震霆又隻身起赴日本帶去年畫銷售,回來進紙,首先實現了用洋紙印刷。據民國二年(1913年)《直隸省商品陳列所第一次調查實業之得失》記載:“(年畫)本城及四鄉製造,操業者,合計四十餘家,每店銷80餘萬張。”合計至少有3200多萬張,在外地的分店、畫莊尚未計算在內。直到“七·七”事變以前,武強南關開業的大小畫店還有77家之多,武強年畫生產仍保持一定規模。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延安魯藝和華北聯大的專業畫家來到冀中,與武強年畫藝人結合創作了武強年畫史上又一新的創舉。新中國成立以後,武強年畫的發展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1951年,老畫師賈靈奎和張春峯作為武強年畫界的特邀代表參加了河北省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省文聯胡蘇主席在大會上的總結報告中,對武強年畫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導下,經過改革創新所發揮的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這個時期配合中心工作的新年畫有《王貴與李香香》、《勞動光榮》、《保衞和平》(反映抗美援朝作品)等。

1954年,在全縣有9個鄉的17個村莊恢復了畫業生產,35家註冊的畫店共出版年畫109種,其中新題材的作品16種。如賈靈奎作的《小女婿》、《劉巧兒》、燈方連環畫和《農村光景三年曆》等。

1956年,在社會主義改造期間,武強縣手工業聯合社把已經組織起來的紅星畫社、九星畫社、光明畫組等單位和個體畫户聯合起來,成立了“遠大畫業合作社”。1958年改為“武強縣畫業合作工廠”,後簡稱“武強畫廠”。這時為河北人民藝術出版社組織刻印了《中國古代八大名醫》,繪畫作者張樹德,刻版技師陳文柱(領作)、左佔琴、李萬章、王福安,印刷技師韓禎祥、範慶福、仁大黑等。《中國八大名醫》刻印精美,色彩鮮豔而亮麗,人物古樸,從設計造型到刻印都很講究。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有所重新和發展,是繼南京《十竹齋箋譜》和《北平箋譜》之後,在刻印技法上的又一次提高,使武強年畫的製作水平創建國後的新高度。

1961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在當時的省會天津召開了河北省文藝工作座談會,時任中共華北局第一書記的李雪峯作出“振興武強年畫,發展河北美術”的指示,為了加強河北美術出版物的地方特色,弘揚優良傳統,重振歷史雄風更好的為現實服務指出了方向。9月,為貫徹“振興武強年畫,發展河北美術”要指示精神,河北省文化局新聞出版處耿碧濤處長、王惠吉及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張春峯,組成調查組,深入武強民間年畫藝術之鄉,進行調查。瞭解它的歷史和形狀,並和地、縣領導及職能部門進行了全面具體的分析、探討恢復和發展武強年畫的有效途徑和措施。

1962年1月經省領導批准,組成了以河北人民藝術出版社為主的武強年畫工作室,後定名為“河北武強畫店”,亦設在武強南關與武強畫廠聯合辦公。由張春峯主持日常工作,主要成員有北京和河北大專院校來的創作人員張樹德、王興邦、郭仲蓮,當地畫師賈靈奎、路治國、賈子威;雕版技師陳文柱、王福安、孫惠榮;印刷技師段淑芬、吳秀花;出版發行楊文正。還招收雕版藝徒3名(南慶臣、賀遠征、陳山峯)。這個時期的作品有張樹德改畫的《獅子》、《老虎》、《大花瓶》和創作的戲劇人物系列等受到有關專家的好評,人們把張樹德創作的戲劇人物系列評價為武強年畫“推陳出新的明珠。”

1963年3月25日至31日,在當時的河北省天津、河北省藝術師範學院舉辦了武強木版年畫首次展覽,展出作品239件,其中新作33件。為“振興武強年畫,發展河北美術”起到了帶頭示範作用。武強畫店向全國重點木版年畫產地和美術院校及研究單位提交有關資料。進行學術交流,為研究和發展武強年畫注入新的活力。

1963年8月,武強又遭受特大洪水災害,歷來“為該縣商業之一大宗”的木版年畫成為生產救災的強項。除縣屬畫廠外,全縣14個公社,有12個公社恢復了年畫生產。據當年統計,共印銷年畫1375萬張,中堂畫30萬套,刷梅紅紙、五色紙1400萬令,總產值154萬元,純利15萬元。使武強年畫在生產救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4年,武強年畫正當蓬勃發展,喜獲豐收之際。廣泛深入地“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開始了,當時叫“四清”(清政治、思想、組織、經濟),武強年畫受到極大的衝擊。開始對武強年畫採取“消毒”、“禁印”、“沒收”等一系列措施。確定“禁售”木版年畫328693張,“停售”中堂畫55985套。產品積壓,生產受到嚴重限制。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武強畫廠首先受到衝擊,幾萬方木版被付之一炬,年畫生產再次受到歷史上最大的打擊。年畫業陷入極端困境。然而年畫藝人們巧妙地將原來暢銷民間傳統木版窗花產品,經過再創作,冠以“抓革命、促生產”、“只生一個好”等計劃生育的先進口號,始終保持了旺銷勢頭,滿足了人們那個年代文化貧乏的渴求,顯示了武強年畫在民間旺盛的生命力。另外有專業人員承擔着巨大的政治壓力和風險,掩護了部分重要的年畫資料。如喬町村老世俗韓治國,將畫版藏在房頂上,使300多塊古板倖免於難,後來捐獻給中國美術館。杜林村吳湘蓮老人把畫版藏在炕洞裏和夾皮牆中,使500多塊古版倖存下來。其中“父子協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變金”花鳥組字對聯畫版,系明代古版。現收藏在武強年畫博物館。大段莊吳春沾是熱衷武強年畫事業的民間藝人,文革中將心愛的年畫資料藏在風箱裏,後來將部分資料無償捐獻給武強年畫博物館。王興邦冒着被打成反革命的巨大風險,保護了一批珍貴的年畫資料,成為建立武強年畫博物館的重要基礎。舊城村興盛畫店傳人賈增起,在1964年蓋房子時,把200多塊古版藏於房頂夾層,躲過了“文革”的災難。

在2003年,民間文化搶救活動中被發現,受到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和省文化廳的高度重視,多次指示“一定要搶救保護下來”並從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2003年10月11日在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書記白庚勝、省政協副主席李有成及中國民協副主席、河北民協主席鄭一民、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薄鬆年和省文聯李生副主席參與下和縣委、政府參與指揮了對“武強舊城村祕藏古版的搶救挖掘”活動。有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衞視、新華社、人民日報等50多家新聞媒體的100多名記者目擊了搶救現場。搶救出159塊古版,有13塊被專家當場鑑定為“民間國寶”尤其是《三魚爭月》古版,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武強年畫開始恢復生機,1980年經文化部批准成立了全國唯一縣級出版單位“武強年畫社”到2002年共出版發行武強年畫780種,發行6000萬張冊。武強畫廠,與時俱進增添膠印機等現代化設備,年畫 產量達到1000萬張冊,中堂畫生產達到120萬套。武強年畫產品,79年被評為“河北省名牌優質產品”;兩次榮獲“河北省百花獎”;膠印年畫獲“部優產品”,絲網印武強年畫榮獲“全國金網銅牌(三等)獎”;木版年畫《大戳錘門神》獲國家金獎。1985年在省委副書記李文珊支持下,武強建立了全國第一家年畫專題博物館。現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省級重點博物館、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國防教育基地、國家AA級旅遊景點,南京大學等十幾所大專院校的教學研究基地。2002年,完成二期工程;擴建展廳等配套設施2600多平方米,並進行了第二次改陳。成功舉辦了三屆“武強年畫藝術節”。2002年,舉辦了“中國武強第三屆年畫藝術節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第17屆年會”。2003年配合中國民協、河北省民協成功的進行了“武強舊城村祕藏古版的挖掘搶救工作”。經過多次嚴格考察,2003年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十大試點之一,七個專業試點第一名”;2005年武強年畫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6年1月22日國家郵政局為武強年畫發行四枚特種郵票,成為國家名片。2003年1月16日,央視國際新聞,新華社消息報道“目前,河北武強年畫博物館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年畫專題博物館”經過多年艱苦奮鬥,武強年畫博物館世藏品達到10000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7件,二級文物278件。三級文物580件。大部分文物尚未定級。目前武強年畫的影響不斷擴大,聲譽越來越高。武強年畫和武強年畫博物館已經成為武強的象徵,對外開放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橋樑。

武強年畫製作工藝

河南武強年畫簡介、衡水武強年畫圖片欣賞 第8張

武強年畫的製作工藝,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最早是全部以手工描繪的“生筆畫”,因產量小,價格高,難以普及。後來發展為以定型樣稿為底本,把透明白紙覆於其上,一張一張地照樣拓描,叫做“過稿活”。這種工藝生產年畫數量也很有限,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需求。後來木刻印刷術引入畫界,到明代已很普及,年畫製作工藝進步為將墨線稿刻成版,成批印刷,然後施色敷彩。如人物畫,先用墨線版印輪廓,再手工一張一張地開臉點脣、烘相子(染面頰)、描眉眼,即半印半畫。隨着年畫的廣泛發行,製作工藝逐步發展為全部木版彩色套印,形成了繪、刻、印、裱等專業分工。至民國時期,又出現了石版印刷機,為大宗年畫的印行又增添了一種新工藝。建國後,大宗生產多用膠版印刷。